山形无定,心界有光

庐山的云雾总爱捉弄人。

同一片峰峦,横看是绵延的山岭,侧望成陡峭的孤峰;站在山脚时觉它压天蔽日,登至峰顶又嫌它低矮寻常。

苏轼笔尖流转的这抹迷茫,原是写尽了人在世间的常态——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自己的“此山中”,与万物的“真面目”捉迷藏。

视角的偏差,从来不是眼睛的过错,而是心的疆界在作祟。

就像孩童执着于一块糖的甜,便觉整个世界的幸福都该裹着糖纸;少年为一次失恋彻夜难眠,会以为人生的苦都凝结在那个转身的瞬间。

我们常常把“此刻的感受”当作“全部的真相”,用自己的尺子丈量万物,却忘了尺子本身也有刻度的局限。

有人困在“受害者”的视角里,将他人的无心之举读成恶意;有人浸在“完美主义”的滤镜中,把生活的瑕疵视作崩塌的预兆。

所谓“当局者迷”,不过是心被当下的情绪、立场、经验捆成了茧,看不见茧外还有更辽阔的天空。

破局的密钥,藏在“换个角度”的自觉里。

就像登山人不会因一处阴影就否定整座山的晨光,智慧的生活者懂得给认知留一道缝隙。

争吵时退一步,看见对方愤怒背后的恐惧;失意时抬眼望,发现困境里藏着成长的契机。

曾有位画家总因画不出满意的作品而烦躁,直到某天他将画布倒过来看——那些杂乱的线条突然显出别样的韵律,原来不是画错了,只是看的角度太固执。

生活的答案,有时就藏在“倒过来看”的顿悟里:不是世界复杂,是我们的视角太单一;不是命运不公,是我们的目光太局促。

真正的清醒,从来不是站在云端俯瞰众生,而是带着谦卑的觉知,承认“我所见的,只是一部分”。

就像庐山的云雾会散,人心的迷雾也能被“共情”吹散——试着穿上他人的鞋走一段路,听一听与自己不同的声音,在“我觉得”之外,多问一句“他为何这样想”。

这种视角的切换,不是妥协,而是对真相的尊重;不是否定自我,而是让“自我”在更广阔的坐标系里找到真实的位置。

山形本无定相,人心却能生出光。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一定要看清全貌”,反而学会在每一个视角里接纳局部的真实,在每一次转换中拓宽心的疆域,便会懂得:苏轼的“不识真面目”,原是最温柔的提醒——世间万物的美好,本就藏在这“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丰富里。

而我们终其一生要做的,不过是带着开放的心灵,在自己的“此山中”,慢慢读懂每一片云、每一块石、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世界本来的样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