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绿皮火车到了嘉峪关,进得市里,看到街道整齐干净,但也许是时间尚早,满大街见不到多少行人,只有几间店铺在开门营业。随便找了家干净的小店,豆腐脑加葱花饼简单吃了早餐。之后,乘车直奔嘉峪关,这个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的地方。
嘉峪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从现在的眼光看,蓝天白云之下的城楼依然显得巍峨挺拔、气度非凡,“天下第一雄关”六个硕大的金字熠熠生辉。登上关楼远望,戈壁滩,黄沙地,总是缺少那么些生机。远处残存的悬臂古长城迤逦连绵伸向远方,高远的祁连山雪峰与古老的城楼交相辉映,石板路上一道道深深的车辙印,仿佛诉说着城关的古老历史。 关楼上的一个墙角放着一块砖,据介绍这块砖是建关人为了证明自己在建关过程中计算精确的重要物证。我们都知道西起祁连山的嘉峪关是万里长城的最西端起点。
离开嘉峪关,乘坐的汽车摇摇晃晃地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行驶,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终于到达酒泉市石鸣沙山景区。第二天一早,直奔鸣沙山。看着高大宽阔、连绵起伏的漫漫黄沙,深深为之震撼了。它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00多米,山脊如削,黄沙万丈,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让人生出无限的敬畏心。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想体验一下沙山高速滑沙的感觉,听一听沙子碰撞中发出的轰鸣声,就把鞋子一脱,加入了向沙峰冲击的行列。也有些人不为所动,选择了骑那些温顺的、喷着响鼻的骆驼。我则选择站在这沙峰下面,望向湛蓝如宝石的天空,欣赏白云悠悠飘过,远观沙山的连绵起伏,拍摄下驼队与蓝天、沙峰和人像一道构成的这幅绝美的画面。
我信步走向鸣沙山的环抱之中的那一汪神话般的泉水湾。这汪泉水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清澈透亮的泉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宛如漫漫沙海中一块晶莹剔透的蓝色翡翠。泉边有几棵沙枣、几棵柳树、几丛芦苇,宣示着这汪泉水充满的生机和无限的灵动,据说水中生物也非常丰富,当然也有各种鱼类。周围的黄沙高耸,拄天拄地,一年四季不知有多少狂风吹袭,吹得沙丘也会经常移动,但千百年来这汪月牙形清泉却好像神助般不灭不干不浑,不大不小不变,我们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造化,怪不得人们把它列为敦煌八景之一。据研究,月牙泉与古党河有关,无数地下潜流汇集在一起,最终保持这里的水源不断得到补给,所以这汪月牙泉才不会枯竭。
与鸣沙山连接着的另一端就是敦煌莫高窟。进入这片神秘的大型人工造像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当门而立的,也是莫高窟最大的那个石窟——大佛殿。石窟被有九层楼高的巨大的木塔包裹着,内有一尊十五六米高的弥勒佛,佛像仪态端庄,光艳鲜亮,一派祥和。接着,在导游帶领下依次走进一个个洞窟,或站或坐或躺的佛陀,迎来送往的吉祥飞天,一段段鲜活的故事,让人慨叹造像师们精湛雕刻艺术,永久不褪色的壁画神彩和其中蕴含的千年文化传承。
莫高窟就像黄沙掩藏着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建筑、雕塑、壁画以及历史文化四位一体的集大成者,是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是我们取之不竭文化宝库。据介绍说,当年是周恩来总理力保的文化宝地之一。现在想来,这是总理给国家和人民,乃至全世界留下的一笔珍贵文化财富。
结束行程,车子穿过一片黑黝黝的半山戈壁,把我们送到火车站。车站不大,冷冷清清,只有一家饭店,简单吃了点东西进站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