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庸》笔记:三十九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云:“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译文:《诗经》说:“君子虽然潜藏隐匿得很深,但是其德辉仍然会流露昭示出来。”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也没有邪恶的念头存于心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令一般人觉得高不可及,大概就在于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独自静处自己的私室,仍然固守心地光明,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即使没有做出行动也保持恭敬的姿态,即使不说话也保持着诚信的心地。

《诗经》说:“奉上我的献祭,默默向神明祷告,心性平和,无所争竞。”所以,君子不需要特意奖赏,就会使百姓受到感化。不必露出震怒,百姓也会心怀敬畏如同畏惧刑罚。

感悟:无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要持守正道,不做有愧良知的事,也不萌生非分的念头。这正是君子之道不为常人所能致达的微妙所在。财富是一分一分累积起来的,德行也正是由一举一动中细微的言行习惯养成的。

无处不在是谓神,神明时时处处都在关注着我们的行为。君子修行不只是说在嘴上,更要身体力行,尤其是要在内心深处怀有诚敬,这就是慎独。不只是在自己独处静室的时候,存心正道,更要时时刻刻使自己心灵的动念之间,不越礼仪的底线,非礼之念勿起。

“举头三尺有神明”,无论我们走在何处,上天的巨目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对于自己的每个行为或闪念,都要谨慎,对得起神明,对得起天地良心。任何事物都有细微的漏洞,深隐在不易察觉之处,因此应当时常拭净心灵,首先使我们的心灵保持透明。

用礼教影响化育民众,比行政命令的效果要深远得多;民众效法执政者的行为,比对执行当政者的传信要迅捷快速得多。因此,率先垂范,比制定制度更为有用、更为有效。

各种形式的典礼和祭祀仪式,庄重威严,人们恭敬肃立,静穆无声,这就在于引导人们遵守礼教,使之受到同化。因为,在这种时刻,人们的心境最为坦诚,即使平时作恶多端的人,也会在此时使自己的心灵回归到虔诚与透明的状态,会在这一时刻回归善良的天性,会对自己的所为有所反省,祷告也就显得真诚。这时的忏悔就是良知的萌生与发现,也就会得到上天的聆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