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的“青春”

              作者:牟丕志

  

                       一

    2017年3月,张奎从农行重庆梁平区支行行长位置上卸职下来。他没选择到农行重庆市分行去谋个什么位子,而是回到家乡的农行万州分行当起了调研员。

  他没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以为轻闲下来,就会在办室看报喝茶度岁月,无所作为耗时光。而是主动请缨参与到万州区人大扶贫集团,到罗田镇折岩村干起扶贫工作来。

  面对他的这个举动,有人问他为何还要下乡去搞扶贫?退出领导岗位直到退休的日子,过“打点小麻将,吃点麻辣烫。喝点小酒酒,举杆钓长江”的神仙日子不是很好吗?非得自找苦吃还下乡去搞什么扶贫。

  他说,自己的人生不能那样过,领导岗位虽然卸职,但工作不能卸职。人生虽然走过了第一个拼搏的职场春天,但第二个飞扬的“青春”当又来临。不可歇息的步子,必须铿锵迈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缤纷途程。他向所有关注他的人写了一首诗做出了最为深刻的心灵表答:

           生命即咏

    顺耳将临鬓渐苍,斑昏老镜架双眶。

  功名信是南柯梦,利禄知为草上霜。

  不悔来途飞汗雨,还思去路铸诗章。

  休言日暮桑榆晚,沃土新翻再育秧。

  罗田镇折岩村,与湖北谋道镇的鱼木村接壤。东面是悬壁千仞的云烟深壑,西南北是巉岩三叠的秀屏围合。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村子便取名为折岩。这个村是万州区人大帮扶集团成员单位农行万州分行结对帮扶的村子。张奎去到村里,就接手向仕召和涂顺碧等5个贫困户的帮扶。

  入户去向仕召家的那天,只见一位衣衫不整且打着赤脚的汉子站在地坝边。蓬乱的头发下,一双望人的眼睛极显冰凉与冷漠。胡子八叉的嘴上,叭嗒着一支裹得拇指般粗细的土叶子烟,大口大口的烟雾吐出来,极像飞度的乱云在山间汹涌。村干部曾介绍说他极缺脱贫致富斗志,常以捉山鼠换点小钱过日子,并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前年在政府补助2.1万和农行员工集资1.6万对危房进行改造后,住房问题才得以解决。眼下内生动力还是没有充分激发出来,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张奎走进厨房,见灶台上摆着吃过两天都没洗的碗筷,好几只苍蝇在上面飞来飞去,频频歇在上面叮食碗筷上的残渣剩饭,看上去直是叫人恶心不止。张奎要求他饭后一定要洗碗筷,这个样子会让苍蝇传播疾病。向仕召取下烟屁股奚落说碗筷洗不洗没关系,农村人没有城里人娇贵讲究,他长期就这么弄,一直还是活得好好的。哭笑不得中,摇着头的张奎就爬上楼去看向仕召的卧室。破旧的衣服搭在一根绳子上,一股汗臭气扑面而来。特别是那架木床,不知是什么时候睡散了架,好在还用几根木棍绑着,要不然稍有翻身,就会让床散架把人从床上跌下来。铺上的棉絮已成坨成块,邋遢的样子,很难想象他也还把日子心安理得地过得下去。

  张奎问他有何脱贫致富的想法,他说家里就这么个样子,能有什么想法?江边无船过不了河。这时从地坝外走过来一位妇女,穿着一身破旧衣服,从呆头呆脑的状态可以看出,这妇女一定有智力缺陷。向仕召说是亲戚不久从其他乡帮忙找来的媳妇,傻头傻脑地叫她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没有自我的半分主观行为意识。张奎问她愿不愿养猪,只见她站定身子望着陌生的张奎,半晌才点头表示愿意。

  回到村里,张奎就自己掏钱向一综合超市购买到木床、铺盖、蚊帐,以及还给向仕召夫妇买来统靴和解放鞋。除此之外,他还从一养殖户那里买来两头仔猪让向仕召媳妇饲养。在把所购物品和仔猪送到家的那天,曾一度表现得不屑一顾和理所当然的向仕召,竟然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个劲握住张奎的手,直是把“谢谢”说个不停!

  在与向仕召结上穷亲后,张奎隔三岔五就去给向仕召鼓劲,并引导他改进生活和卫生习惯。同时还要求他把地种起来,做到人有大米吃,猪有玉米红苕喂。在向仕召点头认可后,张奎就找外出务工的村民协调来荒芜田地,分别让向仕召种上一斤种子的水稻和玉米。在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后,向仕召便有模有样地干了起来。他曾向一位采访他的记者说:“现在这么好的政策,你扶我就爬。我如不爬,真的就是再也对不起人了。”

  一天暴雨过后,张奎去到向仕召家,突然发现后檐沟塌方,堵住的山水直从灶屋流进来,情况危急中,张奎赶忙落实人工进行抢修。当看到坑洼不平的地坝也积水严重,就打算趁此机会,用水泥把地坝也硬化了。初步测算,需要费用3000多元。与此同时,张奎又想到贫困户涂顺碧家需要改建的灶屋,于是合并打捆包工,自出费用9000元,又把涂顺碧家的问题解决了。

  张奎帮扶的涂顺碧这个贫困户,却是个非常不幸的家庭。几年前丈夫不幸患脑瘤去世,留下妻女俩相依为命生活下来。女儿方琴读书勤奋,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万州第三中学,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三甲。由此可以预见,如能高中毕业,清华北大的大门有望为之打开。

  就在涂顺碧满怀期盼外出务工供女儿上高三的时候,不料天妒英才,偏偏祸及寒门。2016年12月,方琴突然精神失常,经送医院确诊,不幸患上神经分裂症,在万州区精神病医院一治就是几个月,突因疾病让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张奎入户得见情况后,便同村支两委合计增加帮扶措施,把党的扶贫政策精准落到实处。为此决定 :一是申请大病医疗救助。二是申请农村低保托底。三是引导务工增收。同时还计划对其破损的灶屋进行改造,从而把“三保障两不愁”落到实处。在规划的政策落实后,就只有灶屋因没有资金改建而搁置。借对向仕召疏通塌方檐沟和硬化地坝的时机,认为再也不能拖的张奎,就决定自费把这个事情全承办。感动的涂顺碧待方琴病情向好后,经张奎同浙江朋友联系,就带着女儿踏上外出务工的途程,当年取得万多元的收入,一下就实现了越线脱贫的攻坚目标。

              二

   2017年11月,张奎接任折岩村扶贫第一书记,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要求,在把需社会保障兜底的特困人员进行集中安置后,就转目在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打造上做文章。

  他想利用折岩村沉淀的古院落和名噪川鄂的折岩寺等乡土土家及佛教文化,与誉为凉都的湖北苏马荡和山界相连的土家第一寨的鱼木寨联袂,全力打造村上800到1200米的立体农旅风光村落。他通过调研,规划以传统农业勾画田园风光画图,以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开办农旅小菜园和小农庄,让来此旅游休闲的人们体验劳动耕耘的快乐。

  为进行样板试验,他让贫困户和村民联片种植20亩西瓜、玉米和土豆等农作物,然后划出片区,作为农行城区七个党支部“党建联手心连心”的家庭小农庄,以让节假日各党支部带领党员和员工来此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并在劳动中放松心情和减释工作压力。每到7至8月的收获时节,各党支部就带领党员和员工到家庭农庄收获果食,并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向家庭农庄的贫困户和村民进行消费扶贫,消费金额每年高达30余万元。

  2018年10月25日,作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代表,张奎接受了中央巡视四组的巡视。并在重庆渝州宾馆用讲故事的方式,对扶贫工作向巡视组进行了汇报。同时还把自己撰写的扶贫论文《适变求实,情倾“三农”》中的认识和观点进行了全面阐述,得到中央巡视四组组长赵凤桐的好评,并与之合影留念。同时还建起微信群常态化进行扶贫工作的问题探讨和经验交流。

  就在张奎怀揣梦想拟从深度上打造美丽乡村的时候,接受农行重庆市分行的组织委派,拟到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镇之一的龙驹镇参与重庆市科技扶贫集团的驻镇扶贫。在临别折岩村的2018年11月2日,他向村民召开了最后一次坝坝会,其实就是上一堂持续唤起村民感恩之心的主题教育课。在农村,他常见有的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策了解不透彻,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对农村发生的变化视若无睹。有的甚至得了好处不感恩,端起饭碗还骂娘。他认为在离开折岩村的时候,向村民最后上一堂“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主题教育课,是他这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神圣职责。

  坝坝会上,张奎说他要到龙驹镇去扶贫了,接下去将由农行新接任的扶贫第一书记带领大家在脱贫攻坚路上不断开拓创新。不仅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而且还要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打造出来。自2015年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党和政府投资在折岩村这块土地上的资金高达489万元。硬化通畅入村公路4.4公里,硬化入户人行道5.3公里,明亮路灯工程1.5公里,农网改造13.2公里,D级危房改造19户,异地搬迁11户。同时发展大吉大梨和油桐等产业4个,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也助推了70个贫困户越线脱贫。

  除此之外,农村医保全覆盖,特困和低保人员,全部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村上的集中安置。桩桩件件发生在身边的变迁故事,无不沐浴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生活在华夏大地和今天这个社会,大家应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应存感恩之心感谢我们的党和政府。大家应在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中,为打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挥洒热汗、奉献激情。通过系列的成果展示,村民无不为村上的变化而点赞,无不为党和政府的真情关怀而感动。

  迈开依依惜别的步子,轻轻挥手的张奎,就踏上了去龙驹镇的脱贫攻坚之路。

                三

   去到龙驹镇,张奎说他一下就成了一名歌者、一名服务“三农’的客户经理、一位向企业和村民提供发展策划的智力咨询师。也就是把文化扶贫、金融扶贫和情感智力扶贫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

  因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充满感情书写贫困地区的变化,走近山村讲好扶贫故事,记录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历史,是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于是在接受市科技扶贫集团和龙驹镇政府的扶贫故事采写任务后,就积极深入乡村的旮旯角角,持续进行着倾情地深度采访。

  在龙驹镇这块幅员面积24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16个行政村,5个社区,112个小组,14893户,5.13万人。其中,贫困户2352户,贫困人口7796人。脱贫攻坚的担子,何止千斤万斤那么重。回眸过往,有党政领导身先士卒的积极作为,有第一书记发展产业殚精竭虑的挥汗担当,有扶贫队员谋划脱贫攻坚的操劳身影,有不负扶助自强不息实现脱贫致富的先进,更有身残志坚敢向贫困宣战的不屈典型……大半年时间过去,就写出50多个脱贫攻坚故事,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刊载,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和对扶贫工作的同频共鸣。经中国言实出版社筛选50个扶贫故事结集,以《爱倾扶贫路》成书,于2020年下半年向全国出版发行。

  在扶贫故事的采写中,张奎还整理出地域乡土故事,为梧桐村打造农旅结合的双鹰寨,写出《情系双鹰寨》的神话中篇小说,从文学的角度,用文化扶贫助力扩大乡村农旅项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此外还写出扶贫剧本《接班》,在龙驹镇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他还结合扶贫工作中的独立思考和亲历感触,创作出扶贫中篇小说《捎信》,在2020年《金融文坛》杂志1—3期上连载。创作的长篇小说《扶贫第一书记》,作为向2020年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献礼作品,正发往相关杂志和出版社刊载出版。特别是在今年抗疫期间,他始终坚守在龙驹镇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创作出抗疫歌曲《甘洒热血换吉祥》和《牵挂》,在腾讯和网易等全国多家媒体平台上发布传唱。歌颂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民众志成城听号令,白衣天使逆行除魔勇献身的感慨与感动。满满的正能量,表达出一个作家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深情与热爱。

              四

      在脱贫攻坚领域把文化扶贫作用发挥到相当高度的时候,张奎没忘自己是一位金融工作者,积极用金融扶贫的作为,在种养产业发展和农民小额信贷方面,关注他们的需求,收集他们的情况,及时向农行万州分行报告,用信贷的及时雨和资金的第一推动力,有效助推他们在脱贫攻坚路上迈出奋进的步伐。2018年4月,他到龙驹镇宏福村采访平天黑木耳生产合作社,发现因洪灾淹没菌棒10多万袋,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万元,合作社急需流动资金再行启动。在把调研情况上报农行万州分行后,经客户经理现场调查,便向平天黑木耳生产合作社发放产业扶贫贷款80万元,解决了平天黑木耳生产合作社危难之时的燃眉之急。2020年6月末,农行万州分行投放在龙驹镇的扶贫贷款达2300万元,其中龙头企业科创贷款达300万元,贫困户获贷率达47%,遥遥领先同业在这块土地上的扶贫贷款投放力度。

  在同企业和群众的深入接触中,张奎用实践经验和掌握的经济金融知识,不时给企业发展和群众发家致富出谋划策,深得大家的信任,并成为他们不花一分钱的智力咨询师。2018年12月,刚去龙驹镇的张奎就与农行派到梧桐村扶贫的扶贫队员向小阳一道,去到梧桐村养殖芦花鸡的重庆铭森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与公司法人牟桔丰座谈中,发现企业管理与远景发展规划不合拍,企业理念与脱贫攻坚的带动效应没做到同频共振,与成为脱贫攻坚的产业龙头差距比较大。

  为此,张奎就向牟桔丰提出建议: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决对不能像个体小店那样,不在财务管理上下功夫。所有的收支都要进行精准的成本核算,必须对每期芦花鸡养殖弄清盈亏数据,否则就是盲人骑瞎马,将以失败而告终。二是要在扶贫带动上创新模式,多层面多措施让人民群众通过产业带动迅速发家致富起来。三是不仅要把芦花鸡养好,更要创新产业链开发芦花鸡系列产品,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要放远目光建立种苗孵化中心,要让芦花鸡如涅槃梧桐村的凤凰,展开翅膀飞出梧桐,飞上重庆,飞向全国。

  重庆铭森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按张奎的策划指点,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使芦花鸡养殖大呈兴旺气象,对脱贫攻坚的带动效应更加凸显。经万州区政府出面,与山东汶上县达成鲁渝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决定授权重庆铭森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把梧桐村的芦花鸡养殖基地,办成覆盖整个西南地区的种苗孵化中心,以为大西部脱贫攻坚工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9年4月,经龙驹镇向重庆市申报,很快就把龙驹镇汶上芦花鸡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国家级汶上芦花鸡保种场西南孵化中心)审批下来,拟采取国有企业+公司基地+村集体+村民和贫困户模式,把芦花鸡项目建成全面带动脱贫攻坚的市级星火工程。总投资1600万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投资830万元,工程于2019年10月建成投产。2020年二期项目建成后,梧桐村芦花鸡生态养殖出栏量,将由年3万只增至年10万只,芦花鸡鸡苗年孵化量达到550万只。

  在这个宏大景愿落地实施中,重庆铭森晟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投入加大了。在对产业进行信贷项目调研后,张奎同扶贫队员向小阳及时与农行万州分行衔接,很快就把农行创新的科创产业扶贫贷款300万元审贷下来,一举解决了产业项目做大盘强的燃眉之急。

  随着产业盘作大做强和对脱贫攻坚发挥出的巨大龙头引领作用,梧桐村的芦花鸡项目被龙驹镇定为“十大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和鲁渝“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产业”。在中组织部第十五届党员电视片观摩交流微视频中,参评荣获“全国书记代言产品”优秀奖。梧桐村因此获得重庆市“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的称号。

  鉴于梧桐村芦花鸡产业项目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出的巨大引领作用,张奎便撰写出《凤凰鸣矣  于彼高冈》的报告文学,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2020年第6期上发表。

  在抵临2020年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张奎信心满满地表示,这项彪炳千秋的脱贫攻坚工程,必将以胜利的步伐全面迈进小康社会。那千千万万扶贫干部一路走过来的心路历程,可以用他的那首扶贫七律来表达:

               乡下扶贫

      入户穿村汗不干,担当使命难心宽。

  情牵百姓家中暖,爱解千门炕上寒。

  策施乡关滋雨润,谋划故土绚霞丹。

  扶贫注力思精准,国富民殷大梦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