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用 AI 做副业赚钱》靠 AI 赚点钱的思路

红衣大叔说

“2025年靠AI赚钱会很容易——有人已经用DeepSeek赚了百万”抖音里,周鸿祎身着标志性红衣,掷地有声地抛出“只要学会人工智能,2025年赚钱会很容易”,瞬间点燃无数人渴望搞钱的热情。

他在视频里说:“2025 年赚钱会比较容易。只要你学会用人工智能,很多人已经靠它赚了不少 ——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靠 DeepSeek 赚到百万级第一桶金,评论区很多人不相信,我是相信的。” 还提到自己用纳米 AI 搜索里的 DeepSeek 满血版,几秒钟就完成了咨询公司要做几天的数据分析,“省下来的钱不就是赚到的吗?”

作为在互联网浪潮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大佬,他的这番言论如同为AI副业赛道注入一剂强心针。但冷静下来,普通人内心满是困惑:究竟该如何学习AI?又怎样凭借AI实现变现?多数人刷完视频,只记住了“AI能赚钱”这个模糊概念,却对具体操作毫无头绪。

AI赚钱的机会真的来了?

周鸿祎说的“信息差”“能力差”,普通人怎么抓住?

你是不是也这样?刷到“AI月入过万”的视频就心动,点开后却被“提示词技巧”“大模型逻辑”绕晕,最后只能关掉页面叹气:“这钱果然不是我能赚的。”

直到翻开《用 AI 做副业赚钱》,发现那些靠 AI 赚钱的人,并非掌握了什么高深技术。把AI当成“补短板的工具”,用对了方法,把 AI 当成了顺手的工具,就像用手机拍照不用懂芯片原理,用 AI 赚钱也不用深究算法 —— 关键是找对 “工具适配需求” 的思路。

所以我们要先想明白:AI 是补短板的扳手,不是变钱的魔法。

书里有句话很实在:“有人靠 AI 赚翻,有人连工具都用不明白,差别不在努力,在有没有把 AI 当工具。”

【书中原文】

想象一下,当你的竞争对手还在为传统工作方式挣扎时,你已经能够借助AI实现8倍的效率倍增。当他们还在担忧被AI取代时,你已经成为那个会用AI的人。
财富的本质从来都是对未来的正确预判和先行一步的行动。AI财富时代的本质是什么?是生产力的重构与价值链的重组。谁能更适应这种重构,谁就能在这场财富盛宴中赢得先机。
——《用AI做副业赚钱》P014

这段原文戳中了 AI 时代的核心逻辑:赚钱的关键不是 “等别人教会所有技巧”,而是 “比对手先一步用 AI 提升效率”。

周鸿祎提到 “写一篇报告过去要几周,现在用 AI 30 分钟搞定”,正是这个道理 —— 当别人还在熬夜赶工,你用 AI 省下的时间既能接新单,又能研究新机会,这就是 “先行一步” 的优势。

我就想到最近刚参加了科大讯飞的AI大学堂活动时,在社群里就听到学员分享自己的故事。



小林是月薪 3000 的文员,总说 “想做短视频但不会写脚本”。后来她用 AI 拆解爆款视频的结构:开头 3 秒说痛点,中间讲 3 个方法,结尾留互动钩子。然后把自己的打工日常填进去 ——“被领导当众批评时,这样回应既体面又高效”,3 个月就接到了脚本定制的单子,现在月入稳定 2 万。

她没学过编剧,AI 也没直接 “生钱”,只是帮她把 “熟悉的打工生活” 变成了能卖钱的内容。就像家里水管漏水,AI 不是送钱的财神,是帮你快速修好水管的扳手 —— 先看清哪里漏水(自己的短板),才知道怎么用扳手(工具)。

对普通人来说,想在 AI 时代抓住机会,不用追求 “把所有工具都学会”,先聚焦一个场景练透就行:

如果你擅长聊天

用 AI 整理 “客户咨询高频问题”,生成回复模板后,接小商家的客服外包;

如果你爱研究美食

用 AI 生成 “家常菜菜谱”,自己加 “火候把控” 的细节,发平台带货;

如果你熟悉小区环境

用 AI 分析邻居们的需求,比如 “代收快递”“宠物托管”,再用 AI 做简单的预约表。

这些事本身不难,难的是 “先动手试试”。就像书里说的,财富的本质是 “先行一步的行动”

今晚10 分钟打开 AI 工具,哪怕只是生成一份 “自己擅长领域的内容初稿”,也比纠结 “要不要做” 更有意义。


书里把AI副业归成三条路,每条都拆到“新手能上手”——不教你用啥工具,教你“咋让工具适配自己的需求”。这和周鸿祎说的“靠信息差赚钱”不谋而合:别人还在纠结“AI好不好用”,你已经在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了。
【书中原文】

传统自媒体运营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没错,就是持续创作高质量内容。很多人坚持不下来,就是因为创作的痛苦大于成功的喜悦。
但是在AI时代,内容创作变成了一个可系统化的工程,我们的目标是搭建一个“AI内容工厂”。
——《做AI做副业赚钱》P040

这段话点透了很多人做自媒体半途而废的原因 —— 不是没才华,是单纯 “累到坚持不下去”。以前写一篇小红书笔记,要想选题、查热点、搭框架、磨文字,一套流程下来俩小时,坚持三天就想放弃。但 “AI 内容工厂” 的逻辑是:把创作拆成 “标准化步骤”,让 AI 干重复活,人只干有价值的事。

搭建 “AI 内容工厂” 不用多复杂,新手从 3 步流程”开始就行:

定模板

比如写职场文,固定 “痛点场景(被领导怼)+AI 给 3 个解决方法 + 我的真实尝试” 的结构,让 AI 每次按这个框架输出;

分分工

AI 负责查数据(比如 “职场沟通差评最多的 3 个问题”)、写初稿;你负责加 “个人标签”(比如 “我试过第二个方法,领导当场说‘这个思路好’”);

攒素材

把每次 AI 生成的优质段落、你自己写的好句子存起来,下次直接让 AI “用这些素材改写一篇新内容”。

书里说:“好的 AI 使用者,不是让 AI 替自己干活,是让 AI 成为流水线工人,自己当厂长。”

当别人还在为 “今天写什么” 发愁时,你已经靠固定流程稳定产出 —— 这就是 AI 内容工厂的优势:不用拼灵感,靠系统就能赢。

就像周鸿祎用 DeepSeek 几秒搞定数据分析,不是他比咨询公司员工厉害,是他用对了工具流程。

做自媒体也是如此,与其纠结 “AI 写得够不够好”,不如先搭个能跑起来的小流程 —— 哪怕每天只产出一篇内容,坚持一个月,也能甩开还在犹豫的人。

合上书时,我突然明白周鸿祎说的 “2025 年靠 AI 赚钱容易”—— 不是 AI 会直接把钱送到手里,是它给了普通人 “用熟悉的能力赚新钱” 的机会:小林用打工经验 + AI 写脚本,张姐用烘焙手艺 + AI 做教程,就连退休阿姨都能用带娃经验 + AI 出育儿笔记。


《用 AI 做副业赚钱》里没有 “月入十万” 的噱头,只反复说一句话:“先行动,再优化。”

今晚花 10 分钟,打开手机里的 AI 工具,试着生成一份和你擅长的事相关的内容 —— 不管是 “3 个收纳技巧” 还是 “新手养花避坑指南”,哪怕只加一句自己的真实体验,都是在 AI 时代 “先行一步” 的开始。

毕竟,能接住红利的从来不是 “等准备好的人”,而是 “敢开始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