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战役

这篇文章记录在2022年11月20日。我第一次以医护工作者去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集中隔离点进行21天支援。

2020年根据国家要求,因为新冠疫情在家进行了7个月的居家封闭(1月24日封闭到8月31日返校)。那是第一次意识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压迫感。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足不出户就是最好的支持。

2021年完成了两年的护理专业学习,成功在医院进行了实习,在科室的防疫跟在家大不相同。我们共同期待2022年开春能战胜这次疫情。作为一个实习的医护人员,做好院内外防疫,就是践行自己的责任。

2022年能去前线支援是我的荣幸……

来到十一月末气温降到了零度一下。一夜一夜的寒风吹响了窗外的铁板,吹动了出舱的铁门。

凤凰岭方舱隔离间

零下的铁皮房子冷得很。感冒已是家常便饭,对于我这个鼻炎手术恢复期的患者来说一点不是个好事。仅有的一个石墨烯加热器和空调因为电路不稳定而经常停止运行。寒冷伴随着隐隐的饥饿让人难以入眠。带的零食也在时间一半的时候消灭的差不多了。

这是个漫长的日子,与世隔绝的日子。夜晚的时候眺望一下北京夜景还是别有趣味的。仰头是灯火阑珊霓虹城,低头是那些阳性感染者。其实我自己的内心很压抑的,我也深深的明白我们医护所面对的是什么。

夜晚的北京城

我多么渴望新冠这场战役大家以清零的方式结束。因为即使到了现在我也一直是阴性。我也不希望自己经历那么一次。

自我安慰是我这次在面对自卑时最好的措施。因为随叫随到的任务让我感觉好像是消防局一样。大家全副武装前往战场,紧迫感,责任感在那一时刻瞬间绽放。往往当我走出脱衣的那屋,就迈不开步子了,也不再想屋里没有洗的衣服,甚至有时候懒得去洗漱。虽然最后还是拖着病怏怏的身子去了。

这段日子锻炼了自己,更是密切感受到了医院老师的关心和照顾。这次集体出行也是非常的温馨。之前认识的老师通过一次合作加强了关系;之前不认识的老师也通过这一次合作建立了关系。这次经历让我一下子回想起大学中学的军训。很多的关系,很多的友谊,很多的感情都是通过一段日子的共同努力和拼搏换来的。慢慢回想真的越来越难忘。

回想以前,对密接人员的恐惧,仿佛他们驻足于城市的每一个地方都是那么的可怕。慢慢的发现边上的人们都变成阳的了。慢慢的接受这样的环境。阳性可怕的不只是所谓的新型冠状病毒,对于2022年而言:因为冬奥会我们不得不打开国家的大门拥抱五湖四海的兄弟们,打开了西方国家更多病毒的入侵。病毒的减轻让大家的重视程度降低了,认为三针疫苗提供了保障。这是非常可怕的想法。散漫的人心让病毒变得更加可怕。

最后一次出舱

我在此希望大家还是需要继续重视疫情。疫情的战役并没有完全取胜。我们仍然需要继续重视继续关注。照顾好自己,共同努力抗击疫情。政策不代表松懈,不代表轻视。

21天的支援生活还算是很迅速的。适应了这种工作形式后期就没有特别的累。但是每当回想起这三年我们的努力,真的也是特别感谢国家和人民。我想能有幸成为抗击疫情的一员真的非常激动。

2003年的北京非典的时候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疫情。这一次我把青春给了新冠疫情,我也希望新冠疫情能够成为我这一生不能忘掉的一段回忆。

我希望自己能够继续阴性下去。成为不可思议的少数,成为“不合群”的少数。祝福大家,祝福医护工作者,祝福全国!

特别的战役,特别的关卡。但是有一群无畏困难,迎难而上,不甘平凡的逆行者;有一群团结一心,初心不变,满怀希望的人民。相信这场战役很快就会结束。加油!我们都是胜利者!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去想去的地方旅游,见想见的亲朋好友,吃想吃的美味佳肴,做想做的美好事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战疫战役 戴建东 疫情!疫情!!疫情!!! 从来没有一场疫情让婺城如此惨烈,短短十天时间内,阳性感染者从一例上升到...
    风雅田园阅读 13,064评论 126 536
  • 季雨娇:我们一定能赢 昙花一现,却等待了整个白昼;蝉鸣一夏,却蛰伏了好几个四季。所有的收获都是默默耕耘的成果,我们...
    简约语文阅读 5,124评论 0 1
  • 大家好,欢迎聆听奎屯市妇联、启明里社区、阳光心理工作室联合推出的孔子课堂,我是耿科,今天这一课是特殊时期,特别的一...
    耿科阅读 1,807评论 0 1
  • 大家好,欢迎聆听奎屯市妇联、启明里社区、阳光心理工作室联合推出的孔子课堂,我是耿科,今天这一课是特殊时期,特别的一...
    耿科阅读 2,744评论 0 0
  • 最特别的寒假 文/苏美华 2019年末至2020年初这个寒假,真是我记忆里最特别的一个假期。 这个寒假,因为一场新...
    一品岁月阅读 2,812评论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