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以为今天会找到很多主题可以写,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头绪,那就写写小事吧。
2)
每次期末复习,都在抢时间。
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但又有一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觉。
有孩子对我说:“希望题单少点,再少点。”我也希望这样,我只能尽力做到如此。做得多,错得越多,这是真理。
我们复习的关键是把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做来,掌握它,并超越它。这是对于小部分人而言的。
而其他的人则需要培养作业品质,培养好的作业习惯,才能让那个分数比较好看。
3)
明天要出发去德格。
心理已经在做准备,比如条件的艰苦,尤其是高反,以及学生的不开口,主要是语言不通,你上课可能是在唱独角戏。
想到最不利的情况,然后去实施教育。教育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为要考量人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地域的差别,那真的是不一样的。
要上什么课,我还没有真正的想好。没有固定要上的教材,他们都进入了复习阶段,往深了教,定然是不行的。
到了现场再说。但我一定是带有非常慈悲的心态去做这件事,多去鼓励欣赏,欣赏学生,也是我此行的目的。
至于讲座,似乎也不能称之为讲座。因为我们交流的空间有限,能够帮扶的,也就是让老师你们领略一下教育的美好吧。
4)
总要和几个难缠的家伙较劲。
考试,需要安静。但总有些孩子的注意力不在考试上,而在别人的说话声音里。我不想培养几个不遵守规则的孩子出来,但又不得不制止他们。制止学生也是一门艺术。
最理想的方式也许有以下几种:
一是走到他身边,轻声告诉他,让他安静。
一是和他对视,用手势提醒他。
一是将他叫到一边,问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一是一开始订好规矩,违反了纪律按规矩办事,谁都一样。
道路这么多,但是执行起来时,却只想简单粗暴解决问题——命令那人,或者用很严厉的口吻批评,一点也没有这种柔性的教育方式。
或许,还是自己怕麻烦吧。
5)
《青年文摘》有一期的卷首语如下:
我不想做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一个不讲义气的人,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一个半途而废的人,一个遗忘历史的人……
以上,我都认同。
只是,我也许就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因为好些时候,我会忘记自己的坚持到底是为了什么,也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不愿前进。
有些时候,常常会觉得这个世界并无标准,并无什么模板,所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存在即合理,也就没有必要去较劲要按照标准去做。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有些可怕呢?
6)
嫒瑢说:“老师,你烫头发了?”
我说:“你怎么看出来的?”因为我昨天洗了后没有打理,是没有什么发型可言的。
她说:“很蓬松啊。”
我说:“嗯,会观察。”
下午品综老师进教室,雨桐一下就说:“老师,你化妆了?”是的,老师做了眉毛,看上去就不一样。
这些孩子真的会观察,也会表达出来,会观察又会表达的孩子也是会生活的孩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