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城岁月 第十章 尝鲜记

岛城岁月 第十章 尝鲜记

三月的春城,空气清晰凉爽,满城绿色樱花盛开期间,主干道两旁的樱花花团锦簇,从空中看就像一条粉红色的河流。人们在花海下穿行,阵阵花香扑面而来。许多人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生在大西北的可为,在学地理的时候就知道春城昆明,大理三塔与风花雪月,那时候春城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四季分明的西北人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会有四季如春的地方,尤其是严寒的冬季能去春城那该多好呀。

人生就是这么不确定,曾经遥不可及的事,现在却习以为常了。可为在春城已经第三年了,那些书本宣传画中的风景名胜都去过多次,翠湖、大观楼、西山龙门与睡美人、滇池这些地方他现在再熟悉不过了。让可为不明白的是滇池那么大,为什么叫个“池”。

可为陪着子君游遍了这些景点名胜,兄弟们在一起就是痛快,有说有笑。今天,可为为子君选了一家傣味小吃店让他尝尝地道的少数民族菜,让子君终身难忘的就是一道凉办折耳根,学名鱼腥草。那种怪异的味道在子君的口腔里一下子就颠覆了他对味道的认知,什么酸甜苦辣咸,在它面前都要敢败下风。

子君刚嚼了一下,神经系统就做出了强烈的呕吐反应,放下碗筷开始作呕,那根无辜的折耳根还没有在子君的食道口转转就被吐了出来。

可为看着子君难受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他给子君倒了杯水说,我刚吃的时候和你一样,后来慢慢习惯了,再后来就越吃越有味道,越吃越爱吃,人要勇于突破自己,敢于尝试新生事物,你再试试。

子君喝了几口水,鼓起勇气试着又吃了一根,这一次他细嚼慢咽,慢慢品味这种异于常味的味道。果然和可为说的一样,这种味道很快冲进大脑,占据了味蕾神经。

对傣味的酸辣子君还能接受,只不过家里的辣椒是干辣椒磨粉用热油烫出的,而傣味的辣椒是小米辣,这种辣会刺激味蕾的局部,辣到让你痛。

游完了美景,吃过了美食,子君准备去学校了。临别时子君提出要请可为喝酒,谢谢他这几天的招待。可为笑着说,你见外了,这么多年了,兄弟一场没必要。

在学校外面的一个小酒馆里,兄弟俩用西北人特有沟通方式表达着情义。酒过三巡后,不胜酒力的子君红着脸说,可为,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吗?

可为不解的问,你不是说要当一名政治家吗?

子君自嘲的说,那是我在骗你,当时我不好意说,其实是朱青让我考的。

可为面露疑惑,等子君的回答。

子君一脸愁容的告诉了可为他和朱青临行前在湖心亭的谈话。可为听后很是很震惊,也为兄弟打不抱平,他愤怒的说,没有想到朱青的爸妈这么世俗,什么门当户对,这都是傲慢与偏见,他们那来的优越感,不就是个厂里的机关干部嘛,没有我们父母汗流浃背的干活,他们吃什么。

随着改革的推进,国营企业里的等级划分也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在工资和福利上。机关管理岗位的工资要比基层劳动岗位的工资高出很多,福利自然不必说,也是好出许多。不平等是可为愤怒的原因。

子君没有想那么多反而说,朱青爸妈也是为了朱青好,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的距离,我也想明白了,毕业后就考公务员,然后就和朱青正式去见她父母。

可为没有再说什么,他尊重兄弟的选择,也支持他,如果结果是完美的,那努力就是有意义的。

兄弟俩继续喝酒,畅想着未来的生活,也说着准备接受最坏结果的话。是啊,现实是残酷的,好与坏对于时间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超越不了时间,就要承担时间承载的事物,躲也躲不掉。

夜已深,人已醉,可为和子君在宿舍里一觉睡到天亮,窗外的樱花正迎着朝阳怒放,花上的露水在阳光下晶莹剔透。

子君还不知道,通往华山之巅的路有多艰辛。他选了一条最难樊登的路,这条路充满荆棘与变数,无数的年轻人倒下,到达者寥寥无几。年轻人努力奋斗吧,青春之花在奋斗中绽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岛城岁月 第六章 惊变记 今天,阳光灿烂,白云随风悠悠飘动。这本是一个相聚畅游的日子,但子君、可为、明华兄弟三人组...
    红林主人阅读 119评论 0 5
  • 岛城岁月 第四章 兄弟记 聚会的酒醒了,现实又照进了生活。 十五一过,年就算过完了,可为就要准备返校了。中午一家人...
    红林主人阅读 125评论 0 5
  • 岛城岁月 第五章 酸辣记 冬天的西北最大的特点就是冷,寒冷的天气,冷峻的大山,冷风夹杂着雪粒在空中乱舞,这样的风刮...
    红林主人阅读 118评论 0 7
  • 岛城岁月 第11章 苦乐记 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农耕文明,而农耕文明最讲究顺应自然。二十四节气是农...
    红林主人阅读 104评论 0 5
  • 岛城岁月 第九章 怒吼记 朱青被妈妈一巴掌打醒了。脸颊火辣的痛疼一直痛到了心里。静下心来,朱青想明白了,爸妈从小把...
    红林主人阅读 439评论 1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