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桃道人谈写诗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者:种桃道人)

1 、 诗语无常法,某字用于山则灵气,用于水则仙气,然吟山而用水意则败也,所谓诗家语法各有道,然法有异,语有常。通俗一点说,诗人所言不能是外行话,学诗者必先习老杜,复习小李,先得诗法可出语,再得典故可用于事,而后学乐天用笔清淡,典在其中而不查典书也意通韵美。

  词者先习东坡运气宇与章句,复学易安得细腻用于情理,然二词公皆有其短,东坡气语超凡甚过狂疏,易安言情别致繁于精密,习者须取其长,而后学白石张炎用意清空,因有东坡易安为启蒙,清空疏密间有法,则词人成矣。

  至于格律原是死物,先出诗,后用韵,复而才是平仄。此洋洋数语,仅为余习诗悟道,不足挂目。

2 、心得一二:大凡诗成须多次修改方可定论。

  第一步须先从“定意”上加以修正,看看其内容是否己经全部表达了诗人要表达之意。

  其二是诗的合理性,既诗中用料是否是最合适、最恰当、最能借以说明问题的,也就是说要把“比”与“兴”炼的最有说服力,在绝句中这点尤为突出。

  其三是筛词,既每一个辞汇是否最准确、所用之词会不会使读者“曲解人意”,辞与辞之间是不是“声”“色”俱全,如未如意须在不害已定诗意的前题下修饰,但不能顾此失彼。

  其四是炼字,所炼之字又往往须先从“副”“助”辞中着手,看看所用的这些“副”“助”辞,是否足能把意引活,把味勾出,以取得最佳效果。

  其五是朗声,一定要念出声来,把诗多念几遍,感其韵味,因为诗意已立,辞汇也炼就了,我们再从诗的形式上加以完善,使其达你自己认为的最佳境界。

3、状熟烂之景,表平常之物,语不投奇,法不取巧,意不唯新,无色却可生花,无声又可裂竹,诗词最高之境。

4、写诗宝典

  诗之五毋: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宁事毋典。

  诗之四得:平淡者非浅俗。奇古者非怪僻。咏物莫窘于物象。说事莫拘于常理。

  四深:诗有四深说:气象氤氲、深于体会。意度盘礴、深于日常。声律不滞、深于通达。用事不涩、深于典外。

  二要:诗有二要说: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

  四离:诗有四离说:道情须离深僻。用史须离书气。高逸须离迂远。飞动须离轻浮。

  六迷:诗者有六迷须忌:以虚诞为高古。以缓慢为淡泊。以诡怪为新奇。以错用为独善。以烂熟为隐约。以力弱为容易。

5、诗有三味短一不可。

  一曰“意味”二曰“形味”三曰“韵味”。用意浅而涩者乃寡意味,章句层次不明故欠“形味”。语感差吟来涩口则欠韵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5年的冬天,坐标学校图书馆,第一次遇见你。 那时候正值中午,我替另外一个图书馆志愿者的同学值班...
    徐希言阅读 2,750评论 2 2
  • 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liuxukings阅读 1,690评论 0 0
  •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曼曼冰冰阅读 1,313评论 1 1
  • 又来看我拒绝男神啦!
    wendifu阅读 1,30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