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二战”期间最大的科研成果有两个,一个是原子弹,另一个是青霉素。这都是非比寻常的,岂容我分说。但从整套书的编排来看(我揣测下作者的想法吧),放在最后一册,是想表达什么呢?从青霉菌到青霉素,从弗莱明到弗洛里团队,从以便盆为原型定制培养皿到大规模量产,我看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
作者在不经意处感慨:“生命体是随机进化的产物,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只有大样本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这是针对“重复检验”的概念一并提出的。但我想,大样本的检验只有团队可以做到吧。就看弗莱明,他善于培养细菌,但不擅长培养霉菌,也不擅长提纯,更不懂化学分析,一个人带着两个助手,想到哪做到哪,没有系统推进,更谈不上深入研究,不算单打独斗也只能按小作坊对待。十年之后,再看弗洛里,没有表现出远胜他人的研究能力,但组建班子的眼光却不同寻常——细菌学家嘉德纳、生物化学博士钱恩(哪怕两人的性格处于两个极端)、化学家亚伯拉罕以及在显微分析技术方面的专家席特利(他改进了青霉菌的培养方法,发明了反向提取法,还用一个书架改造了一个大型流水提取系统!)……七名教授、七名研究生、十名技术员,如此强大的团队,成就也是斐然的。更值得赞许的是弗洛里的团队意识:“病理学院所有研究工作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果。”要知道,青霉素的研发过程历经二战,形势严竣且复杂,在这样的过程中作为“领头人”只要掺杂一点私心杂念,整个团队都可能分崩离析,不要等他们把青霉素变成有效药物并推动企业研发出量产方法了。
“这是团队合作的最好范例。”作为青霉菌的发现者弗莱明如此评价。我想这也是作者的感慨吧——未来的医学研究,必定是全球精英的合作。适应这一发展潮流的人,才可能在未来科学世界里驰骋。
合上全书,期待未来的医学大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