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沟通圣经》

办公室里,同事A对同事B说:“最近大家是怎么了,都上赶着结婚,这月光喝喜酒就快让我月光了。”同事B一听,突然很不高兴,马上从钱包里掏出几百块扔给同事A。同事A一脸懵逼,这是犯着哪一条了?于是小心翼翼的问:“这是怎么了?”
“怎么了?你说这些话不就是为了提醒我还欠着你钱吗?我知道了。”
“可我压根不记得这事了,也没有一点这个意思啊。”
······(双方内心的无尽省略号)

不知你是否碰到过类似的情况。
AB两人谈话,一会出现以下情况:
A:“好的,我知道了。”
B一脸懵逼,心想:“他知道什么了?”

你有种当B的感觉吗?你好好的和对方聊着天,对方突然不高兴的蹦出来一句“我知道了”,而你只能一脸疑问看着他——“他到底知道什么了”。若你还能不被他不高兴的语气感染,好好问一句他知道什么了,而他也愿意回答,那你们很可能就发现双方搞了个大乌龙,说的完全不是一件事。

有句话这样说: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我对这话深以为然。

何以出现这种情况?

来自《沟通圣经》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我们发出信息到他人接收是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的。而这个过程完后,很可能出现“我说的和你理解的不是同一个意思的情况”。

在我们的沟通中,除了语言,还有很多非语言要素参与其中,如各类肢体语言和语气、音量、语调等等。而每个人都可能因为经验、个性等不同,而对各要素的解释有所不同,最终造成“鸡同鸭讲”的尴尬局面。

在我们的沟通中,具体有哪些障碍呢?

感受不同,即因过去经验的不同,如年龄、国籍、文化、教育、职业、性别、地位、个性等,导致我们对于同样的场景会有不同的感受。
妄下结论,即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常常因此“断章取义、妄下结论”。
缺乏兴趣,就是对方对你的信息兴趣缺缺,这是最大的障碍之一。
缺乏知识,教育背景的不一样,也将对有效沟通产生影响。
表达困难,表达信息时难以用到准确的字眼也将使沟通的效率大打折扣。
情绪,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无法接受不一样的信息。

怎样使沟通更有效

《沟通圣经》提到让沟通更有效的五个方面,也许可以供大家参考。想清楚以下问题再进行沟通:

原因(目的)

  • 我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沟通?
  • 我希望以此引起什么结果?
  • 我希望沟通过后,对方采取什么行动?

对象

  • 谁是我的听众?
  • 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 他(们)对信息的内容可能有什么反应?
  • 他(们)对信息的主题已经了解多少?

时间和地点

  • 对方会在哪里接收我的信息?
  • 我的信息处在整个事件中的哪个环节?我在回答对方的问题吗?
  • 我和对方的关系如何?

内容(主题)

  • 我到底想说什么?
  • 我需要说什么?
  • 对方需要知道什么?
  • 哪些信息我可以省略?
  • 哪些信息一定要包含,并且应当:清晰、积极、简洁、正确、礼貌、完整。

方式(语气和风格)

  • 如何传达我的信息?文字?图片?
  • 什么沟通媒介最合适?书面?口语?邮件?
  • 如何组织重点?演绎?归纳?
  • 采取什么语气?避免哪些字眼?

小结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应尽可能在开口前或按下“发送”键前,先动脑想一想。这样能更好的保证你传达的信息的正确性,更有效的沟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