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孩子一样习得第二外语 (一)

《The art of teaching and studying languages》的作者古恩,曾经阐述过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


 “儿童语言的形成路径,是直接建立新的概念,并通过已经掌握的概念来解释新概念。

所以学习语言的过程一点都不辛苦,几乎察觉不到,像在做游戏般地在尝试新东西,最终编织成一个语言的网络,并且不断地扩展。” 

不管你这对段话的理解程度如何,我相信你一定被下面这几组词吸引:

“一点都不辛苦”,“几乎觉察不到”,“像在做游戏”。

这几组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相比于成年人学外语时的苦苦挣扎,儿童学习一门语言是多么的简单事情。 

那么是什么引发了成年人和儿童在学语言时的不同表现呢? 

我们再来看上边这段话中古恩的观点,他说孩子语言的形成路径,是直接建立新的概念,并通过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新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话,我来引用一段海伦凯勒在《我的老师》里对于语言学习的描写。她描述了自己第一次了解到世界上每件物品都有名称之后的感受。 

“我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每一个名称在我的脑海中都产生新的概念。回到家,我触摸到的每一样东西似乎都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我开始用这种新奇的观点观察事物。”

I understand everything has a name, each name in my mind has produced a new concept, home everything I touch seems full of life and vitality, I use this new point of view of looking at things. 

我认为,海伦凯勒的这种感受和儿童在学语言时候发生的情况是非常类似的。

只不过她因为看不见,会有一个突然领悟的过程。即当她突然领悟到每一件物品都有一个名字的时候,她的脑海里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把物品和它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正常的儿童因为没有视力和听力的限制,可以做到所见即所得。例如当家长或者老师拿着一苹果告诉他这种东西叫苹果的时候,苹果和它的发音就作为一个整体在他的脑海里建立起了一个概念。 

这一过程符合“自然的逻辑”,即先有一个起因,有一个“这是什么”的好奇心。

然后会有一个过程满足这个好奇心,也就是学习它的名字的过程;

最后会有一个结果,即知道了“这是什么”,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

 比如海伦凯勒在学习“水(water)”这个词的过程,她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走到井边,有人在吊水,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写了w-a-t-e-r”(水)这个词。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我的注意力全凝聚在她的手指上。突然,灵光一闪,我领悟了“water”这个词,它指称的正是这种奇妙的、清凉的、从我手上流过的东西。就是这个词唤醒了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得到了自由,因为这个词是活生生的。”

 这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语言和所描述的对象是一体的,共同组成了一个概念。

 就像古恩说的,“他们不是在学习书本,而是通过一个人经历,一点一点地建立每个概念。每个概念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个整体的认识和许多特性的组合。”

 而我们成年人在学习第二外语,比如英语的时候,用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方法。

最常见的做法是翻译法,即把一个中文词语翻译成英文单词,专注于在两个词语之间建立联系,并不十分关注单词的真正含义。 

比如我观察自己用翻译法记单词durian(榴莲)的时候,大脑的思考路径:

输入路径:

在电子词典里输入中文词语:榴莲。

查看英文翻译:durian。

拼读出它的发音。

在大脑里建立两个词的联系:榴莲-durian。


输出路径:

触发点触发:比如看到一个榴莲。

先想到中文发音:榴莲。

转换成英文单词的拼写durian。

拼读出它的发音。


你会发现这个路径是在两个词语之间建立了联系,单词和实物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概念,输出和输出的过程都经历了汉语到英语之间的翻译过程。记忆过程和提取过程都会变得曲折费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记单词的时候会感觉特别不容易,在用的时候还很难快速记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比于翻译法而言,像儿童那样把单词和实物之间建立起一个整体概念的方法会高效得多。那我们应该如何像儿童一样学习一门外语呢?下一讲会具体介绍。

 作者 | 子莯青青英语学习教练 |200+学员英文提升咨询经验,八年外企工作经验|CATTI持证,看美剧学英语学习社群创始人。各平台分享学习方法累计30万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