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三国139 张昭01:吴之管仲

【吴国丞相篇】

【概述:关于张昭研究】

张昭,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


博览众书,拒不为官

    张昭年少好学,擅长隶书,跟 白侯子安 学习《左氏春秋》,博览群书,与琅邪 赵昱、东海 王朗 同期出道(东汉男孩?)。

    成年后被举荐过孝廉,但他推辞未就,与王朗一起讨论以往君王避讳之事,州里的才士 陈琳 等对他颇为称赏。刺史 陶谦 举荐他为茂才,他不应召,陶谦认为这是张昭轻视自己,于是将他抓起来。赵昱竭尽全力解救,才使他得以脱身。


升堂拜母,事务委昭

    汉末天下大乱,徐州一带士民大多避难到扬州地区,张昭也南渡长江。

    当时孙策创建东吴基业,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同他一道登堂拜见母亲,如同辈的密友,国家军政大事,全部托付给张昭。

    张昭每每得到北方士大夫的来信来函,他们都将功劳归于张昭一人。张昭想匿而不宣,又担心有私情之嫌,呈报上去则考虑到恐有不妥,进退两难,内不自安。

    孙策听到这种情况后,高兴地笑着说:“古代管仲为齐国国相,齐桓公开口闭口说:'你去问仲父',但是齐桓公还是称霸诸侯为天下所尊崇。如今子布这么贤能,我能重用他,他的功名难道不为我所有吗?”


总督简评

    张昭其实也是和周瑜是同一性格的人,是”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坚定拥护者。作为徐州人,和王朗、赵昱这样的名士同期出道,名声远传,多次拒绝省长陶谦的做官邀请。

    也可以看出陶谦并不是什么仁善者,人家拒绝做官就抓入大牢,还有王法吗?徐州牧陶谦、吴郡太守盛宪这些,名声虽然响亮,实际还是挺徇私的,毕竟沾染了权力。

    在处理江东事务的时候,一方面证明了张昭在处理政务上非常有能力,另一方面侧面印证了孙策气量很大(然而仅对有能力的人)。


补录

    张昭和王朗讨论的君王避讳是所写著作、论文(以下不做翻译)

客有见大国之议,士君子之论,云起元建武已来,旧君名讳五十六人,以为后生不得协也。

取乎经论,譬诸行事,义高辞丽,甚可嘉羡。愚意褊浅,窃有疑焉。

盖乾坤剖分,万物定形,肇有父子君臣之经。

故圣人顺天之性,制礼尚敬,在三之义,君实食之,在丧之哀,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恩莫大焉,诚臣子所尊仰,万夫所天恃,焉得而同之哉?

然亲亲有衰,尊尊有杀,故礼服上不尽高祖,下不尽玄孙。

又传记四世而缌麻,服之穷也

五世袒免,降杀同姓也

六世而亲属竭矣。

又曲礼有不逮事之义则不讳,不讳者,盖名之谓,属绝之义,不拘於协,况乃古君五十六哉!

邾子会盟,季友来归,不称其名,咸书字者,是时鲁人嘉之也。

何解臣子为君父讳乎?周穆王讳满,至定王时有王孙满者,其为大夫,是臣协君也。

又厉王讳胡,及庄王之子名胡,其比众多。

夫类事建议,经有明据,传有徵案,然后进攻退守,万无奔北,垂示百世,永无咎失。

今应劭虽上尊旧君之名,而下无所断齐,犹归之疑云。

曲礼之篇,疑事无质,观省上下,阙义自证,文辞可为,倡而不法,将来何观?

言声一放,犹拾瀋也,过辞在前,悔其何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