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深圳村头,附近只有一所小学--金岗小学,附近几个村的小孩都在这里上学。金岗小学很小,挂的牌子是金岗学校,大门是个牌楼是的门口,上面写着漆黑的四个大字“金岗学校”。大门对进去就是一个小操场,有两个篮球框,然后就是一幢三层白色的教学楼。由于家庭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问题,我哥比我大岁半,他早一年读书,我晚一年读书就刚好差三年,后面读初中高中的话容易供。所以,导致我8岁才上学前班。从学前班到五年级,我在金岗学校度过了六年。
乡下的小孩,都是比较顽皮的存在。我依然清晰记得去学校的第一天,是我奶奶带着我过去的,去到学校,发现课室里面都是垃圾,甚至有人趁假期的时候故意在里面搞破坏,课桌拉的乱糟糟的,甚至还有人在课桌上大小便。里面真的是没办法待人,所有人一堆人都在教室门口等着,到后面老师拿来清洁工具让高年级的同学把垃圾都清理干净后,把座椅都摆好之后,所有人才进去坐下来。上课钟一响,老师进来之后,家长就走了。当时的上课都是老师拿个铁棍子使劲敲八下那个悬挂在二楼走廊教师办公室门口的大铁钟,作为上课铃声。我们就傻傻地坐在随机的座位上。当时,有的小朋友是哭哭闹闹的,但是我很老实沉默坐那里,没哭没闹,下课就自己一个人走回家。从学校到回我家只需要走10分钟不到的小路,过个公路,就到家了。开始那几天,一到下课的时候,就能看到奶奶在路边等着,指挥我过公路。大约一个礼拜,家里人也就放心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
我的适应能力当时还是很不错的,家里人也没操心过。记得当时的桌子都是两人的那种长凳子和长方桌,很破旧,两个人坐那里要很小心,很小心;起来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同桌一声,免得凳子一头翘起来摔地上。当时没少吃苦头,后面坐着坐着就习惯了。学前班学了什么,到时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当时就两个老师上课,课程表都没有贴出来的,老师过来说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全部都是他们交,包括体育课,或者说是活动课、放风课,就拉着你到教室门口的操场上跑个两圈就自己活动了。
当时的活动,男的主要有拍纸片和弹玻璃珠,女的主要是跳绳子。当时的校园,大部分是没硬底化的土地,把玻璃珠塞地上一踩,就有个小坑,所有人在开始线前抛珠子,然后把珠子弄进坑后就变得超级老厉害,把珠子弹到别人的珠子就能KO别人的珠子。知道最后只剩下一个人就是赢家。输的惩罚当时有很多种,不是跑几圈,就是输一颗玻璃珠。拍纸片更是简单,当时小卖部买的一大张A4大小的,有25张小纸片,用剪刀剪成一小张一小张,然后一面是没图案的,一面是有图案的。把有图的那面放在手心,两个对着一拍,等两张纸掉到地上,图案朝上的赢。
现在想想,当时太幼稚了。尽管现在也很幼稚。
大概二年级的时候,主教学楼,也是唯一的教学楼成危楼了,楼上面两层快要塌了,要拆了。当时找村委会接了一栋楼当临时的教室,不过还是教室严重不够,解决的方法是要两个班轮流用一间教室,一个班上午上课,一个班下午上课。两个班轮流来。现在想想,当时真的是很爽。只用上语文和数学,其他科什么的,都没有了,都取消掉了。直到一年多后,学校在原来的教学楼后面在香港一个慈善机构的赞助下,重新建了起一幢三层的教学楼。其他的班都搬到了新教学楼上课,我们三年级的就安排到新教学楼后面的那两间瓦盖顶房的地方,就是那种下雨滴滴哒哒还漏水的那种。在里面上了差不多一年吧,教室里面很黑暗,没有什么灯光。不过很凉爽,瓦沿下面是空的,经常有西北风吹过来,夏天都是非常凉的,不用开什么风扇。当然,冬天也是非常冷的。
二、三年级的时候,当时一起玩的几个人都流行把作业写完了才回家,又都想早点回家,于是乎都在竞赛般谁写的快就谁先走,所以当时的生字抄写都是笔走龙飞,很潦草的应付了事,开始写字那两年的时间的浪费导致我后面写的字也算工整,但是,不美观。直到现在,都还有人笑我的字像小学鸡的字,其实细想回来,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毛病。当时老师也在家庭报告上写了我两年的写字潦草,被骂了两年,但是就这样喽,没改正过来。
四年级的时候,学校要去参加那个仪仗队排演,当时把我算了去扛旗子,二十几号人,8个扛旗子的,每天下午放学后在操场上练齐步,练了半个月,就到当时的二中那里去。第一次感受到金岗学校的小,中心小学的那队伍是100多号人的。就到那里走了个过场就回去了。这是我自己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
其余在金岗小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混日子式的过,没在脑海里留下什么痕迹。等上完五年级,考完期末试,就听到我们的校长通知说准备去原来二中的地方读六年级,金岗小学没有六年级了。
小学六年级,由于一个名为教育强镇的战略,金岗小学等乡村小学不保留六年级,当时的解放路小学更名为南丰镇第二小学搬到原来二中的地方,南丰镇附近的六年级全部到那里读书。南丰镇,离我家3公里左右,当时要过去那里只能骑自行车,家里空的自行车只有一台二十六寸的单杠的自行车,人坐座椅上完全是够不到地的,要用后跨式才能上车,不过也没有办法,没有其他了,就骑着去了。车子很大,骑得省力,速度也很快,就是上坡要冲一下才能上去,不然得下车推着。 当时小学六年级9个班,我在6班,班里都是从各个村里来的,老师也是从侯村中学里面调上来的,教我语文的是一个政治老师,数学老师是刚刚毕业的,英语老师教了一个半学期就跑路不干了。那英语老师现在想想也是厉害,虽然大多数是第一次学习英语,但是第一个学期就教了ABCD26个英文读音和一些英文,第二个学期又教了星期,月份,天气,水果,称呼这些英文单词就拉去考试了,和一群三年级开始学的人。 好在,当时学习也是不算,至少报纸看多了语文的底子还是不错的,混的过去;当然,当时的老师也没管过我,毕竟,当时各个镇上去的刺头都管不过来,对于我们这种良民,不会管的了。所以,到了南丰镇第二小学,第一学期也没什么不同,也是一样混日子。
唯一波澜是在第二学期开始的时候,学校改名字叫南丰镇中心小学南校区,县里举办中小学生运动会选拔,以前只在中心小学选人去,今年就又在南校区也弄点人过去一起参加。体育课上跳高跳远还可以,就被拉过去了练了半个月,就体育课和下午放学的时候自己拿点器材在那里一个人练。当时下课都基本想急着回家的,根本没花心思练习。不过和镇中心小学的另外的人PK的时候,居然PK赢了,就被拉去江口镇参加了两天运动会。 记得当时头一天过去的时候,在大巴车上闷得要死,一个多小时车程,到了目的地,刚下车就吐了。这是我第一次做大巴车,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从家里拿了100块钱。其实是全程学校负责的,不用钱的。参加比赛没什么好说的,没拿什么名次。不过居然有个封开体校的人问我想不想去练举重,问我要电话号码,我摇摇头就跑了,没搭理他。后面通过老师又问了我一下,我也没搭理。否则会真成为一个体育生了。
当时六年级的时候,还有一个小升初选拔考试,当时好像考了四次试吧,三次就考了数学语文,最后一次考了英语。好像第二次考试开始,幸运女神开始眷顾我了,当时数学考了个100分,当时村里在隔壁镇教书的都来问了一下我数学是怎么做的。也是这次考了个100分,信心也上来了,数学老师当时给了一本她以前的数学竞赛书,半逼着我看,让我做了大半个月的题目。也是这半个月,我数学学得也不错,基本上奠定了我后面初中高中的所有基础。但是,英语,当时真的想笑,同样是学了一年,由于先前不说考英语,都没弄,破罐子破摔了。最后的选拔考试,语文,数学,英语都考,其他分数到时不记得了,好像是三科按比例算个总分。但是当时让隔壁当教师的人查的成绩,开始说通过了,很开心。后面报各科分数的时候,才得知我的英语考了个6分。被邻居笑了好一阵子。 然而当时还是没有去江口中学读初中。家里条件并太好,哥哥还要上高中,二伯和我爸商量了一下,说是初中在南丰中学读和江口中学读差不多,高中再去江口中学也可以了。其实当时我也不可能有什么意见的,听从安排,对于未来根本是没有任何思考的。 小学就这样结束了。其实我算是教育强镇的受益者,没有这次合校,我还是懵懵懂懂地混日子,根本不会努力用功到这么一个能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期间,童年,回忆起来也挺悲催的,一般原生农村儿童的写照,也的确乏善可陈。 从我记事起,激励的分工基本上是奶奶一个人在管家务事,我父母基本上早出晚归去干活,从一年级起,家里就是我和哥哥轮流煮饭。当时是没有所谓的电饭锅的,只要洗好米,插上电之后就可以了。当时是在灶头上,烧柴草煮饭的,一般锅里的放好米和放好水之后,把手放下去,手掌平放压着米,水要稍稍淹过手腕关节才行。否者有的时候烧草过猛,会导致糊底,变成夹生饭。当时煮饭都是把水往多一点放,然后烧开之后,把饭水倒出去一部分,然后继续把锅放着让剩下的炭火烘一下。菜的话,有的时候也顺便炒了。 每周周末、学校放的插秧假、收割假等等,基本上都是在田里地里的过的。当时家里种了4亩多的水田,开始的时候还是在生产队的广场是用生产队的脱粒机,后面搬到深圳村头之后,就自己家里买了一台。家里六个人,一般不下雨的时候,都是把水稻在株高中间的地方隔断,铺在稻杆上晒个一两天,再挑回家。开始的时候,家里没买摩托车,都是扎好挑到路边的,用手推车推回家的。当时就是老爸前面拉,我和哥哥在后面推。大约三年级左右,家里条件好了一点,买了一台摩托车,后面基本上都是用摩托车了,稍微没那么累了。
家里还有两亩多的旱地,还有十几颗柑橘树,基本上都是奶奶打理,周末放假带着我和哥哥,都去种上花生、玉米、番薯、木薯、绿豆等等。奶奶基本上都不会让地里空着,有时间就拉着我和哥哥去翻土、除草、施肥什么的。 为了每年能有柑橘吃,不用出去买,家里就在几公里外的山地上,当时村里有承包出去的地,人家种了果树,由于不景气,放弃了,没交租金,村里就把地带果树分给各家各户。于是每年都要挑点肥水过去四五公里外的地方,挑肥水用的是当时买酱油剩下的罐子,一边相当于大半桶把。我和哥哥都是一边大半桶粪水冲尿,挑着走四五公里,中间一般是要歇个几回才能走到的。 每周每月每年,都基本上是这般循环。不是去田里,就是去地里,或者去山上。 大概到了六年级的时候,拉的自来水断了,要从家后面十几米的河里挑水回去洗东西、洗澡,去家前面八九百米的村头水井挑水回来煮饭。持续到初二吧,那年快过年的时候,家里挖了一口井,用手摇抽水泵,抽水上来。从以前挑水到摇水,每天放学都要摇满水缸。
其实,小学生活现在回忆起来,真的是枯燥、辛苦,这是主旋律。这是因为这段经历,其实让一个人能够吃苦耐劳,能够坦然面对较为恶劣的环境。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小的时候也算懂事,也没有像现在的一些孩子有过分的其他要求,这也让我日后其实很多情况下都不争的。小学时期的生活也让我性格上比较独立,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