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正确就会有好结果吗?

相信我,大多数的痛苦都是幻觉——只是一时的感觉,而非永久不变的真相。

这世界一直跟自己有这样那样的联系,而且是相当重要和清楚的联系。

事实上,人们不应该为“这世界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这种幻觉而烦恼。

反过来看看:

这世界本来确实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我们一路走来,无论如何都会在这世界上留下痕迹,无乱如何都会与这世界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至于那联系是否足够强,是否足够有意义,其实取决于我们的行动,而不是我们的恐惧。

毕淑敏:“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豁出来的。

很少人认真地想过这件事:

正确本身,其实很可能没有价值。

大多数人习惯地”一根筋“只进行单维度思考,从来不去思考事物的另外一个维度。

你是正确的,别人都是正确的,这个正确本身的价值并不大;你是正确的,别人都是错误的,这时你的正确才有价值;你是错误的,别人都是正确的,那是很可怕的局面。

“特立独行”和“正确”本身的意义并不大,但“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价值就是巨大的。所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价值,结果就相当清晰了。

也就是说,你正确的程度越大,与此同时,不认同你的人越多,你的价值就越大。若你很正确,但与此同时,所有的人都很正确,那你的价值其实可能等于零。

所以,若你确定自己是正确的,而你身边绝大多数的人并认同你的想法,那你应该高兴,而且是“越不被认同越应该高兴”才对。

为什么人们在面对真正的价值时会如此痛苦?因为他们衡量正确与否的方式错了——他们靠的不是逻辑和独立思考,而是“认同的人是否足够多”。

表现型人格决定了“随大流”的根深蒂固——只有“跟大家在一起”,“与大多数人相同”才觉得安全。

在最初的时候,我当然跟所有人一样,但是我有精读和研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我有“读不懂但可以读完,然后反复读,进而读得更懂”的能力。

结果是:认为这件事靠谱的人比例极低,而在这个比例极低的人群中肯用实际行动去验证它的价值的人比例超级低。

简单的原则: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作决定。

听大多数人的话,不是按照他们那么说那么做,而是听听他们怎么说,琢磨他们怎么想。

结论:在互联网上,免费时代过去了,收费时代来了。

真正的勇气是:若这世界给你正反馈,你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不因此趾高气扬,相反,若这世界并没有给你正反馈,甚至给你负反馈,你依然能心平气和地接好,不因此灰心丧气。

“证明自己正确”并不是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时刻刻成长,早晚更聪明、更正确才是应该的结果。

元认知能力是一切反思的基础,可大多数人本来并不知道元认知能力是什么?元认知能力是一种只要获得即不再消失的能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