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3怎样理解“心外无物”?

今天学习了董平老师对于王阳明心外无物的理解。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重要观念。

什么是心外无物?没有心的感知,就没有物体的存在吗?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吗?通过董老师的讲解,有所领悟。

关于心外无物友谊典故。《传习录》原文是: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对格物的理解为,格者,正也。物者,事也。格物理解为正事。

物,不仅是客观实在的存在,而是经由主体参与的事。

而自开自落的花,是一种客观的纯粹存在,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物还是有所区别。


所以,对于心外无物的理解,从两个层面进行。

第一,对于客观存在的理解。

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都是客观的存在,不可否认。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客观存在物,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寂”,一种是“显”。

一朵花,在没有被人发现之前,他与被感知的主体没有发生任何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是出于“寂”的状态。而当被人看见,马上就转为“显”的状态。

正如,兵马俑在没被发现之前,他并不被世人所知。那时,它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处于“寂”的状态,世人并不知道它的存在。一旦被发现后,就有了人的感知参与,就转为“显”的状态。

第二,对于物与事的理解。

王阳明的物解为事,事肯定就有主体感知的参与。所以,王阳明心学中的物,与我们通常说的“客观存在的物”是有所不同的。


这也提醒我们,在阅读或理解古人的文字时,需要站到古人当时的语言环境和思想立场中去体悟,才能正确把握其中意思和思想。而不能武断的,用现在的语义去解释古人的文字,这样必然存在偏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