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中的159-165页讲了“怎样理解教师的教育主张”,读后受益良多。
什么是教育主张?
书中说,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见解就是教育主张。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是“表达基于自身及其他教师的实践而得出的对教育实践的简介和主张。该书可谓是教育实践者总结教育实践理论、传递教育主张的典范。”
除此之外,陈大伟老师在书中提到我国的李吉林老师“几十年来一只从事情境教育的研究。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她‘基于以审美、智慧、情感为特征的快乐高效课堂的建构,重新确立了儿童观、教学观、学习观和知识观,构建了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操作系统,实现了对课堂教学人文与艺术的把握’。‘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是我国原创的、成熟的教育流派。李吉林的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李吉林老师的研究与实践为一线教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她的情境教育主张已经并继续产生广泛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出版自己的书,例如黄爱华老师的《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刘善娜老师的《小学数学这样教》等等,书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教学主张。
如何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希望有自己的教育主张,陈大伟老师把问题转化为“提出有质量、有影响的教育主张需要什么条件?”并就这个问题提出三个条件。
第一,“提出者对相关理论有相对广泛的涉猎与思考,提出的教育主张表达的不是零碎的、浅显的教育思想;提出者的教育主张背后有比较系统的理性思辨与建构,能够自圆其说,经得起同行的审视和质疑。”
这一点说明教师需要广泛的阅读积累,这种积累不是来自手机或者网络的碎片化阅读,而是多年来系统化阅读的沉淀。
第二,“教育主张是关于实践的理论,是关于实践的见解,应该源于实践,所以我们提出的教育主张被实践证明具有可靠性和可信性,成效比较显著,得到了一部分同行的认同,有一定的传播范围的知名度。”
这一点提示我们教育主张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并且能够形成文字具有传播性。这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对教育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求我们具备对实践进行梳理和提炼的能力。
第三,“提出者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余文森教授认为,表达教育主张的文字要力求简洁、有力、富有个性。表达一个主张,犹如亮出一面旗帜,说出一个宣言,需要我们反复斟酌和锤炼。”
这一点要求我们提升文字的表达能力。文字表达在学校里无处不在,学校的校风和校训凝结者创作者的思想,学校运动会时每个班的口号,也需要提炼和琢磨,甚至学校展示墙上的教师格言也传递着教师们个人对教育的理解和表达。
总之,有自己的教育主张是有意义的,但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是需要实践和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