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老师们的质量分析报告,仿佛又回到了刚入职的那一刻。工作三十年干得事还是那样,原因如同昨日的感受,没有新意——学习习惯不好,粗心大意导致计算错误,审查不认真,张冠李戴,没有思辨能力,情境题不会发挥……读着这样的报告,如同看同一个人——如出一辙。
通报横向对比情况,数字一个比一个大,那就意味着成绩差。纵向比较,差距一目了然。今古对比,丝毫没有转优。人变了,学生升级了,可成绩依然原地踏步。自从诊断完毕,心一直被那些细碎具体的数字——成绩——揪着。成绩为什么这么差?老师们也在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都有一颗较教好学生的心,每节课都在声嘶力竭地诱导、讲解,课后也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备课、准备课件,认真批改作业,无休止的重复着昨天的动作,可为什么效果与付出不成比例呢?
万玮老师在他的作品《教育的五重境界》中写到:“什么是教育?教育如同存钱,小时候学到的东西都暂时存在孩子的心里,长大了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在向孩子这个“存钱罐”里仍硬币,某天想去时,有惊喜是因为有好多啊!可也有失落,是因为时间久了“硬币”贬值了,亦或是变质了。硬币成了老师的阴晴表,但它亦是教师生存的“本没钱”。大家都盼着它升值,给自己带来惊喜。
都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个伪命题,我认真对照着两个班的成绩,看到的是老师的能力和态度决定着好坏的走向。认真的老师能让“差班”的学生变优秀,不负责任的老师会使“优秀学生”落寞,这是因为个体差异和各种因素造成的结果。正如十根指头一样虽然不一样长,可我们还是要用心给每个指头进行清洁。教育亦是如此,老师的爱应是“雨露均沾”,他或她总有绽放的那一刻——东方不亮西方亮——有教无类。
学习的本质就是重复、重复、极致重复。三十年的工作是这样,每天的作息是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是这样。教育是农业,不能省略、疏忽每个环节,让花成花,更不能像工业,“产品”不能跨级改造,不然就应了《我要的是葫芦》那篇课文的寓意了。急不得、慢工出细活,有爱才有教育,习惯成就在细微处。
看着老师们的表情都很沉重,付出没有回报——痛心疾首。教育就是这样,开花结果不在当下,特别是基础教育,我们只能静待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