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月里,我听的课里,有一些知识性的错误,虽然,这于这节课的内容与知识无关,但也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到来误导。有一位老师她在开课时这样说:“同学们,我是最懒的一位老师,因为其他老师都是提前见了学生的。我却没有,知道为什么?”同学们说不知道。老师接着说,“有句话说的是人生如若只初见,老师要把最美的见面留在课堂上。而我们今天这节课便是今天的压轴大戏,大家期不期待?”
在这儿,这位老师犯了一个错误,一个关于“压轴”一词词义理解的错误。据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称:“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例如,京剧一场戏如果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作“开锣戏”,第二出名曰“早轴”,第三出称为“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则为“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称作“大轴”。由此可见,“压轴”与“最后”不是一回事。
一位老师在上《咏雪》一课时,在对相关背景进行介绍时说到,王谢之间,只在王谢和皇室之间通婚。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对的。王谢虽然并称,但谢家与王家相比实力要差得远,当时还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当时,王谢郗桓四大家族之间也是要通婚的。当时王献之就娶了自己的表姐郗夫人,可见王郗两家出是几代联姻的。王坦之的儿子也娶了桓温的女儿。
当然,还有一些课,并没有知识性错误,但带来的听课感受不好。一位老师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时候,问题太多,且设置不当。一个环节是抢答,有五个问题。一个环节是讨论与思考,又有五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老师讨论与思考所设置的问题:1.课文记叙了什么事?2.这件事发生在何时何地?发生的原因是什么?3.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4.我在山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样想的?5.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受。一节课基本上就在这个层面上不停地提问,没有体现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力,很像一个其他学科的老师来临时上一节语文课的感觉。
至于听的历史课就更让人难受,整节课上课思路不清,学生没有收获,老师上着也辛苦。其实,真应该让我们的老师坐在教室里当一天的学生,去体会体会,课堂效果不好的感受。
反而是听一节英语课,还让人有收获。老师对所学的对话,反复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在练习中不断地增加难度,在学生展示中又给纠正与示范,整节课老师上得轻松,学生也在欢声笑语中得到训练。最让我惊讶的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从课文中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现在英语科也讲情感渗透了吗?可见,现在的英语课与我们读书时已大不一样了。可惜了历史课却还在历史当中。
所以,时不时去听听别人的课,能对自己起警醒的作用。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却不愿听同事的课,也不愿别人来听自己的课。这里面的原因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