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4k的声控,宁一对一些记忆点十足的声音毫无抵抗力。
重温《琅琊榜》的时候,她还奇怪怎么一听见梁王说话肚子就饿呢,上网一查,好嘛,“梁王”正是几个美食系列的旁白,此后继续看剧集,甭管梁王说的话多么狠辣,自己总会自作主张地脑补成一串香喷喷的菜名儿。
配音演员成为一种职业是典型的大势所趋,因为演员本身的台词素养明显退化,大家注重的只有那张脸和脸面之下可有可无的演技,但有小部分挑剔的观众,比如宁一,依然在期冀偶像派能够脱胎成实力派,就像20世纪初出品的那些经典电视剧一样,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大多凭原声出演,虽然有部分演员由于出生地不在大陆的原因,一口漂亮的汉民族共同语说的并不利索,但是用不着担心普通话标不标准的问题,你看,身在北方方言圈的宁一,她的普通话也拿不到一甲呀,后来在京味儿浓得躲不开的北京实习时,那位完美主义者的主管更是恨铁不成钢地把她批了好一通。
语言专业的宁一自然清楚形成民族共同语的各种天大的好处,但是她偶尔也会觉得求同存异是件好事,在双方能够不费力地听懂对方的话的前提下,话音里头沾上的那半点儿乡音谁说又不是一方水土慷慨相赠的身份标记呢?想一想,在一堆操着圆润的普通话对台词的演员当中,莫愁姑娘那一口清脆得像在撒娇的台湾腔多抓耳朵啊,纵然宁一已经近十年没有回顾那部电视剧了,但让她怎么忘掉莫愁左一句右一句的“丝丝王爷”?
口音从来不是大问题,相反,倒是小学初中乃至高中课堂上随处可见的“学好普通话”时不时跳出来刺痛一下她的眼睛,在此,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这话用不同的语气念出来感情基调都不同了,可以蘸着骄傲狼吞入腹,也可以心酸地呛出满脸泪水。
宁一时常会极端地想,残忍侵蚀掉一样本该刻入骨血的传家之宝就这么让你们开心吗?不要说什么适者生存,更别用师德那一套规矩来限制她的生存空间,没有你们的干涉,宁一也不至于在日常问候之外,一步都走不进她的真心,天知道,当她捧着韵辙表和国际音标一个字一个字对照着拼出一句诗的古音时,简直要踩着椅子爬上桌雀跃欢呼的心情。
宁一心知这种想法不对,但她无法阻止自己如此想象,就像小姑娘的玩具被抢走一模一样的心情,很想大声叫着“那是我的”然后冲上去撂倒那个坏蛋,哪怕那个坏蛋会效法《天启》里自称耶和华的boss,先吞食掉自己内心的恐惧,再无限放大,在心理上压倒自己,但是,如果不想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寂寞地哭,那就得站起来反击啊,看看雪无痕吧,战胜,战死,那才称得上人生的好榜样。
所以说,宁一从来都是个名不副实的声控,她关心的不过是一句乡音,和乡音未改的风土人物,口口声声说什么声控,皆是和尚诳语,同理可推,她翻新花样夸别人的口音,其实只是在夸自己顾念的那群人而已。
在千年前的江东,让那群和谐君臣每人都来一句“木牛流马”,这个宁一设想过无数回的场景若真实呈现一定比四处烧船烧粮草好玩儿多了。
对吧,东吴纵火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