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神往五百年4‖孔子的“锅”

孔子创立儒学,孔子把"中庸"看成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认为的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翻译为现在的文字,意思就是:“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的道德,人们已经是很久地缺乏它了。”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

很多人将“中庸”理解为“中立”,说大道朝天,我走中间,不偏不倚就是“中庸”。还说“中庸”就是要学会左右摇摆,“圆融”处事,不得罪任何人。

所以,才有“逢人要说七分话,留下三分打天下”的谚语,还有人将此语作为“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将话说到七分时,再看对方的脸色行事。

这是对儒家思想的片面理解。

其实,“中庸”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中立”。它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谓“中庸”,“中”是不偏,“庸”是不易,易不是容易的易,而是改变的意思。是指人生要不偏不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孔子的“不易”是什么呢?

就是“拯救”。

孔子毕生的志向就是“救世”,是教化引导芸芸众生,寻找那失去的周朝礼制。

孔子认为,这是他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他必须坚持,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在笑他。

有一次,他的弟子子路没有赶得上城门关闭之前回城,结果在城门前露宿街头。

第二天早上,有个守城的小吏就问子路:你是谁啊?

子路:我是仲由。

小吏问:你从哪里来啊?

子路说:我从孔子那里来。

小吏很吃惊,又略带嘲讽的说:哦,你说的就是那个明明知道做不到,还要千方百计地去做的那个孔子吗?

子路说,是啊,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小吏说:天下已经失道很久了,你老师还要做人民的导师……


言外之意,这不是一个笑话吗?

你看,从这个典故看,孔子所称的“中庸”,哪里是“中立”之道呢?如果孔子是“话说七分留三分”的人,哪里还有“知其不可而为之”之说呢。

其实,“中庸”的基本内涵,就是不偏不移的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庸”又常常与“俗”相连,“俗”由一人一谷组成。

那么,“中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的一生,你只追求填饱自己的皮囊的话,这就太俗了。

由此可见,孔子的“中庸”之道,不仅要求人们要有“知其不可而为”的韧劲,还要求你的价值追求脱离物质需要。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纯粹的价值追求。这才是儒家“中庸”的真正内涵。

是不是很励志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