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伏头一天,随朋友一并来到武功,便遇见了一批有缘的人:热情能干的杜晓辉,端庄聪慧的王青歌,稳重婉约的王娟英,精干大气的梁敏霞,还有张雪峰大姐。不必刻意铺垫,无需着力聚焦,短短几个小时的相处,众人熟络起来——尤其是张大姐那美好的过往与当下,如同漆河水面拂来的阵阵清风,不待窥探,已爽朗醉人地漫进心怀。

来武功,总绕不过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后稷教民稼穑的传说、苏武牧羊的坚守、苏蕙织锦的深情、李世民屯兵的往事,都在这块土地上刻下印记。后稷教稼台、城隍庙、报本寺塔、苏武纪念馆等遗址,串起了武功独有的文化地标。而后稷餐厅的坚持,恰是对正统民族饮食文化的生动诠释与延续。

张大姐名雪峰,年长我十岁。白皙肤色对着乌黑短披发,自带明星般的清爽气质;茶色墨镜遮不住眼里的厚道与真诚,浓重的方言说出话来斩钉截铁,透着干练利落。初见时只当同龄人,聊开时,才惊觉该生出十倍的羡慕。她轻轻抚摸着身边员工的肩膀说,“她跟着我干,从姑娘娃变成姑娘妈喽。”没有血缘的牵绊,无关业务的硬性责任,却对员工不离不弃近四十年,那些挂在墙上的“诚信企业”“”放心企业””爱心企业”“交税大户”牌子,哪一块不是名副其实?哪一块不在情理之中?

女人做实业本不容易,做餐饮更是难上加难。除了善良、能干、大气做底色,做餐饮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得有个得力的臂膀。张大姐的丈夫刘培林先生从事餐饮六十多年,身负“国家特一级厨师”“旗花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他创办的后稷餐厅,是咸阳“餐饮业一级店”。荣誉属于个人,更属于餐厅。他们是职工安身立命的依靠,职工是他们立足餐饮界的底气。

翻开杜主席主编的《武功史韵》,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葫芦鸡、旗花面赫然在列。有幸在后稷餐厅尝到这两种美食——葫芦鸡真的是皮脆肉酥,鲜香诱人,味道醇厚,夹起一块放入口中,酥软恰当,满口芬芳。王娟英老师说,后稷葫芦鸡远销北京、新疆、内蒙、青海等地,每到逢年过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抢手货。在关中,吃旗花面的地方很多,只是叫法略有差异。在后稷餐厅,连续吃几碗旗花面,倒真破了我的记录。

按照张雪峰大姐的年龄和功成名就的境况,本该享受含饴弄孙、尽享天伦,可她仍穿梭在店里忙前忙后。听说孩子也让她歇歇。我随打趣问“大姐何不歇下?”站在一旁的服务员抢着说:“我们离不开她哩!”。张大姐笑着接话:“丢不下跟我干了几十年的员工,我若不干了,怕有人明天就丢了饭碗。”

后来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王娟英老师写的《传承文明,永葆青春———记武功县人民路中段后稷餐厅》和《抗疫中的平凡人》,字里行间尽是张大姐的为人做事风格和人品光芒。当张大姐邀请我们一行到她故乡天水游玩时,我望着她眼里的真诚,转头对杜晓辉主席说:“我记住了武功县的张大姐——这样的大姐,值得所有人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