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活动对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

论校园活动对学生成长的独特价值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常从史料中发现一个规律:那些推动时代进步的人物,往往兼具扎实学识与多元素养。北宋科学家沈括不仅精通天文历法,更在工程、医学领域颇有建树;近代学者梁启超既是维新变法的推动者,也是诗词书画的行家。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完整人格的培育。当下部分班主任对校园活动的抵触,本质上是将“成长”窄化为“成绩”,忽略了教育应有的厚度与广度。

一、活动是认知能力的“练兵场”

历史学科强调“论从史出”,而校园活动恰为学生提供了验证知识、拓展认知的实践场。去年科技节上,学生分组复原“张衡地动仪”模型,过程中不仅要运用物理力学知识,还要查阅《后汉书》中“其状如酒尊,径八尺”的记载,这种跨学科整合能力,正是应试教育难以覆盖的素养。艺术节排练话剧《商鞅变法》时,有学生为还原战国服饰,主动研究《考工记》中“青与白相次”的染色工艺,这种主动探究的精神,比被动接受知识点更有持久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在实践中会形成“神经连接的超网络”,不同领域的体验能激活不同脑区的协同工作。学霸群体并非天生全能,而是在多元活动中培养了快速学习、系统整合的能力——就像解数学题时的逻辑思维,与组织运动会方阵的统筹能力,本质上都是“结构化思考”的体现。

二、活动是人格塑造的“孵化器”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而活动正是锤炼非智力因素的关键载体。去年运动会,我班上有位内向的女生报名3000米长跑,中途体力不支时,全班同学沿跑道陪跑加油,最终她虽未获奖,却在日记中写道:“原来坚持的意义,比名次更重要。”这种集体荣誉感与意志力的觉醒,无法通过试卷得分衡量。

历史上,西南联大在抗战烽火中坚持办学,师生们在防空洞外办画展、在稻田里开运动会,正是这些“无用”的活动,让弦歌不辍的精神得以传承。如今的校园活动亦是如此:美术展培养审美感知力,科技节激发创新意识,运动会锤炼抗压能力——这些素养如同空气,平时不觉其存在,却在人生关键处决定着发展高度。

三、活动是社会适应的“预演台”

从教育社会学视角看,校园是社会的微缩模型,活动则是学生学习社会规则的“实习课”。组织科技节需要协调分工,参与艺术节要学会团队协作,筹备画展必须理解公共审美——这些都是未来步入社会的必备技能。我曾带过一名学霸,高考成绩优异却因不会与人合作,在大学科研项目中屡屡受挫,这正印证了“分数高不等于适应力强”的现实。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校园活动正是“行路”的重要方式。当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不同意见、处理突发矛盾、承担责任过失时,他们获得的是比成绩单更珍贵的“成长学分”。这些经历会内化为性格中的韧性与智慧,在未来的人生考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不是工业流水线的标准化生产,而是农业培育式的静待花开。那些被认为“无用”的活动,实则是滋养成长的阳光雨露。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铭记:今天在活动中学会合作的少年,可能是明天推动团队创新的骨干;此刻在画展中感受美的学生,或许会成为用艺术治愈人心的创作者。成绩是成长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当教育回归“人的培养”本质,那些看似无用的坚持,终将成就学生人生的大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