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学习心得(1) 找到思想里面的伪劣商品

这次深入的思考的内容是:学习“成本”概念的心得。

为什么选择这个内容?

薛老师的专栏于我而言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好运气。

近几年读书,总会到经济学相关的概念,一遇到就卡住,虽然有些恼火,但因为并不影响生活所以就绕过去了。

现在有了“勇猛精进”的心态,回想自己错过那么多成长的机会而不自知,真是活该。如果十年后追问现在的自己:“你为啥不把这些概念搞懂呢?为啥要把麻烦留给我呢?” 我想,我也只能谈谈地告诉十年后的那个自己——“我活该”。

经济学的很多概念有助于纠正错误的直觉,自我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就是纠正这些错误。薛老师说得非常精彩:

……我经常觉得,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面,我们吃的穿的用的,这些商品当中的伪劣商品,比我们脑子里面的伪劣商品要少得多。为什么呢?因为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买一件伪劣商品,你是会感受到的。你买一副眼镜,如果看东西还是不清楚的话,你是知道的。但是如果你思想里面有许多伪劣商品,只要不影响你的生活,那它们就会长期和你共存。

还有更可怕的,有些“思想里伪劣商品”一直左右我们的言行,但我们的脑子里却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或者说,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就更加谈不上去纠正它们。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了那么多的观念,理不清剪还乱,为了甄别它们,除了逐个清理反复清理,我想不到更有效的办法,所以我决定也把这件事放到我的深入思考实践中来做。

认真学习就要认真做作业,只看教材不用教辅不做习题,那是娱乐。这些心得本该出现在上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一直觉得自己不可能有时间写心得,所以放弃了,现在看来,时间还是能挤出来的。

昨天看到薛老师布置的课后思考:

我们花了一个月时间来学习成本的概念,你最重要的心得是什么?……这是一个留给你自己的笔记,让你几个月以后、一年两年以后回来再看看自己的思想曾经停留过的地方。

恰巧早晨在笑来老师的专栏的“成长记录”中也读到相似的文字:

我认识到了文字的力量

我们谁都没有可能回到过去亲眼看一看过去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如果以前有一个人,写了一本书,留了下来,我们读了,我们就知道了过去大概的样子。 文字,有穿越千年的力量,可以让我们跨越时间、空间,跟所有的“大师”学习。可以让我链接未来,与未来的自己握手。

这些文字的观点我一直赞同,也时不常地读到相似的内容,但也仅仅是“读到”而已。

这几天看到这些文字就感触特别深(可能是“吸引力法则”),所以我决定硬着头皮做习题。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当我们没有办法再做选择的时候,就不存在成本。

很容易理解,超级难践行!因为违背直觉啊!列举一下自己日常生活里的错误行为:

  1. 超市购物,想着“来一趟不容易,一定要多买一些……”,本来不需要的东西,结果买了很多。
  2. 淘宝购物,想着“反正运费省不掉,我多买点……”,本来只需要一份,结果多买了多份。
  3. 明知道不会再用的旧物件,想着“我花了那么多钱去买来的,真舍不得扔掉”,一直留着这些没用的东西。(我们的房价这么高,人均面积这么小,竟然还要分出一部分给这些永远用不着的旧东西!)
  4. 买了烂书,想着“我都已经买了,不把它看完太浪费了”,硬着头皮做一些已经断定没价值的事情,甚至自我安慰,告诉自己“我是个有始有终的人”。

这些行为都违反了“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但沉没成本只能用来选择“放弃”,边际成本才能用来选择“行动”。

边际成本不太好理解,我必须重新阅读专栏内容。

发现

最近几天,我在一些不同内容的文章里,都解读到了相同的内容,他们在反反复读地说着同一件事情:把思维推向更深处!我以前竟然从来没发现,这不是蠢又是什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