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去理解层累结构

行动

牛人们每天都在行动,普通人每天在观众、听众和“梦想家”几个身份间来回切换,不知疲倦。

作为一个普通人,不行动是有很大风险的:

听多了耳朵可能会长茧,看多了眼睛可能会瞎掉,想多了脑子可能会坏掉。

好吧,我承认这是扯淡。但有个事实可能是否认不了的:

写出来,说出来和行动起来才是边际成本很低而边际收益很高的学习行为

在《落差》一书中,法国作家米歇尔·勒朱瓦耶讲到,人的大脑里面,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是互相压制的,是你强我弱的关系。把这个道理运用到行动上的逻辑就是:

通过输出活动强制启动理性思考而压制感性思考,这样可以让大脑暂时摆脱情绪的骚扰

我认为这是输出能够倒逼输入的一个原因所在。

技术的层累结构

“写字”的成本是越来越低的。过去要“刻”,然后是“书写”,书写本身又经历了书写工具的迭代,再到现在是“打字”、“说完后转录”。

这是一种层累结构。现代人站在这种层累结构上,既可以去刻字,也可以“以说代写”。

如果说“书写”还算不上是一种技术的话,那么随着打字机的发明,“打字”
总称得上是一种技术了。以前在打字机上打字是一门技术活,现在依然有pc端的速录师。

输入法绝对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玩意。

而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成熟,语音输入又开始流行。

在未来,也许会有真正的“读心术”发明出来,直接读取大脑思维活动将思考内容转录成文字记录下来。

在层累结构上行动

站在层累结构上,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相似的道理。

站在更高级的层累结构上,就可以不去关心低级层累结构上的复杂和细节。

比如早期的电脑需要使用它的人懂得DOS命令,现在普通人会点鼠标就行。图形界面、键盘、鼠标就是一种层累。

过去写字不方便,随身带笔记本又有记笔记习惯的人是极少数。

现在写字方便了很多,云笔记是最好的例子,甚至可以直接用语音,现代人再懒于做记录就可能要被拍死在沙滩上。

因为这是一个后喻时代,95后00后几乎是纯互联网甚至是纯移动互联网一代人,他们未来主导世界的时候,我们作为8085后如果不能融入其中势必会失去一些机会。

所以,当新的技术出来的时候,应该多去尝试。比如新的流行的APP没事安装了解下。尤其是那些属于“基础设施型”的技术,一定要用起来。

“语音记录”我认为就是属于基础设施的范畴。因为语音是比文字更高效率的传播方式,打字写文章相对来说成本要高些。

也许对于我这样的缺少口语表达训练的人,用语音做记录会有困难。但技术本身提供了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而且非常便利。为什么不用起来呢?

Just do it

复述罗胖的六十秒语音已经践行了一段时间,逐渐成为日常活动;晨间日记、偶尔的想法,也开始逐步使用语音做记录了。

接下来,也算是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位富有激情的网友发起了“每周一人一概念”的社群活动,没有犹豫就报了名,并录了一段行动宣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周就开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