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得真好啊,简直就是那个人。”
好文案的创作过程其实很像演员。
如果你不开车,却要卖一款豪车,如果你是个男人,却要写一款卫生巾。这种时候怎么办呢?
用户画像和消费者研究是必须做的,可纸上得来终觉浅,没体验过,提笔创作时总是觉得障碍重重。
演员演杀人犯,也没杀过人。演员是怎么做的?
熟读剧本后,可不是就Action了,而是把自己想象成杀人犯角色。怎么装扮?平时怎么生活?过去经历了什么?动机是什么?最后拔刀的冲动是什么?面对尸体时会想什么?把剧本上写的和没写的,都脑补成感受,把自己人生经历中相同的感受嫁接在角色上,感受得越真切越具体,演起来就真的变成了那个人。
写文案也一样,面对不熟悉的品类,搜集资料这些案头工作是必修课。然后不是提笔写,而是把自己想象成那个受众,我是谁?痛点是什么?我在什么场景需要它?使用起来感觉怎么样?我渴望什么?想要怎样的情绪价值?怎样的解决方案?想得越具体,感受越强烈越细腻,创作就越得心应手。
去年,我给一款大路灯拍品牌广告,发现市面上的品牌都在卷功能,作为一个高客单价品类在情绪溢价上还有很大潜力,于是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紧张孩子视力的妈妈,每晚要在书房里给娃辅导功课,孩子在哭我在骂,老公却在玩消失,我感受了那种周而复始的焦虑和无助,于是就萌生了让大路灯化身成靠谱爸爸,来安抚妈妈的创意。
还有一次,给一个高端电动自行车品牌写方案。看了消费者画像后,我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想利用上下班骑车健身的中年男人,于是感受到了电动自行车在功能之外,更是一张社交名片:我可不是你们想象中无趣油腻的职场老狗,而是一个懂得work-live balance的精英男。
把自己想象成受众,常常比读10万字的消费者调研报告更有效。非受众建立在事实之上的直觉更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有个男同事做卫生巾广告,亲自垫了三天打篮球后,写活了女生对自由活动的感同深受。
真实体验也好,运用想象也好,把自己变成受众,目的都是找到真实消费者的未被表达的感受,知道他们痛在哪里,痒在哪里,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这不算一个技巧,更是一种心法。尤其是对于同理心强的文案,算是一种创作捷径。
文案最怕自嗨,但当你变成受众,你只需要打动自己就够了。每次创作,就像重启全新的人生体验,还有比这个更美妙的事吗?
--------------------------------------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呗
关注我,与你分享更多文案创作干货与品牌营销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