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9 贵州好人12 从江高增侗寨 鼓楼

三、坝寨鼓楼的老人家

每一个侗寨都会有一座鼓楼,一般也都会有一座风雨桥。

我们在高增最先看到的是坝寨的鼓楼。这个鼓楼,沿袭了一部分它应有的作用:老人家们在这里乘凉,唠家常。

中国人说入乡随俗,尤其在民族地区。我们到了侗寨后也是有些小心翼翼:不能冒犯了人家。

看到坝寨的鼓楼的时候,很有些触动:里面或坐或躺有十来个看上去都是60以上的老人家,有几个看上去有80多。坐着的都围坐在没有生火的火塘边,靠墙边的长凳上有人躺着有人坐着。

我们在鼓楼门前,小心的问:可以进来吗?“可以,进来,进来坐嘛”“没的事,进来坐” 完全不介意。

 有一个躺着的老者看了我们一眼,又继续闭上眼继续躺着,其他人则显示出热情和好奇。

问我们从哪里来,感叹这么遥远--我觉得他们可能感受不到具体有多远的:大山困住了他们的脚步,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他们的思想。

他们允许我们随便看看:墙上有奖状,有年画,有规章条约。但是每一个都充满历史感。

他们说:鼓楼,没有窗,冬天也是这样敞着。中央地上的凹陷处就是火塘,里面生火。一年四季,都会有老人家们就围坐在这里聊天,议事。鼓楼都是村民自己集资修建的,高矮、层数、形状都没有特别的规定。鼓楼中的鼓虽然还有,但是基本都不用了。原来是召集众人的,现在都用大喇叭了。鼓,通常都在二三层以上,如果没人说,你不注意看还看不到。

老人们的笑很暖,很慈祥,浑浊的眼眸中有着一丝童真,让人放下戒备,融入他们。我们什么都不懂于是什么都问,老人家就一一回答(有几个老人家普通话听得懂,说得清)在我们告别时,他们还挥手说着再见。关于鼓楼本身,我后面再介绍。

四、 非遗传承人的后人

在我们路过下寨一个非遗工作室的时候,感觉这是一户人家,又挂着非遗工作室的牌子。好奇的探头看的时候,一个40左右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和我们聊了起来:

鼓楼的修建是没有图纸的,就是靠几个会修鼓楼的人指挥,其他人来做。在下寨现在只有两个人还会建鼓楼,一个是他爸爸,一个是住在不远处的一个老伯。“我也觉得他们很厉害,什么东西都在脑子里,把每一个点打好,其他人就是操作”“每一个侗寨都必须要有自己的鼓楼,这是传统宗族里必须有的。是宗族议事的场所,凡是有事,都要在鼓楼商议。平时就是老人家们聊天休息的地方”“我们寨子里只有我爸爸和一个老伯会做了,如果他们走了,我们寨子就没人会做了” “我也在学,但是还没有学会。以前不想学,这两年回到家乡,想学一学。但是不知道学了还有没有用处。” 传统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碰撞让他感到矛盾,其实我也一样,我能体会到他的感受。

“你看,你们上寨和下寨的新房屋,砖房屋明显的比坝寨要多很多。你们挨得这么近,经济情况差别很大吗?” “我们上下寨老房子在九几年的时候,一场大火全部烧完了,所以都是后建的”。

“是几个小孩子玩火,引燃了房屋上面的粮食,小孩子就跑到上寨家里去,这个火会跟着引起火的人跑,所以,那个火一下就烧上去。我那时候在县城读书,等我赶回来,什么都不剩了,都烧完了”

你可以想象吗,木楼、木楼旁堆放的大堆的冬天要用的柴火,房屋顶层堆放的粮食。。。

一场大火后,一地灰烬。我可以想像到失去所有的人们痛哭的样子---听他讲述我很难过。

他到还挺开朗“唉,也是没办法。好在现在还好,政府给点补贴,大家都建了房子,现在的生活都好起来了。新盖的房子怕火,所以大家都盖砖房,起码是一层是砖房,上面再木房” “砖房更加潮,木房还好的多。以前一层都养猪养鸡,不卫生。现在不让养了,又怕起火,所以都在一层做饭,吃饭了,一层就是客厅和厨房了”。

关于火跟着人跑的事,我在芭莎问到另一个当地的中年男人,他说是这样的。

非遗工作室的这位小哥说: 每一个鼓楼内都有几根从地到顶的原木。最少有四根,其他有六根有八根的。内部原木的根数与鼓楼的形状有关,也涉及到建造工艺:四角的最容易做。

这些原木很不好选,要很长很值,不能裂,不能空。选好以后伐倒后,会按照事先选好的路线往回运:最好经过鱼多的稻田;遇到挡路的东西就直接冲过去。。。反正里面很多故事。

五、 几个妇女

我们想问一个身边走过的中年妇女,就打招呼:“你好,请问。。”结果这个妇女像一个大公鸡一样昂首阔步,完全无视我们走了过去。我们正在诧异之时,她突然站住回头说:你们好。 原来她一直看着前面的一个伙伴,没有注意到我们的询问。转过头,她自己也笑了起来。

她指着旁边的妇女告诉我们:这都是传统的服饰,衣服怎样,裤子怎样。。。头发怎样,每一个妇女头上都会有一个梳子。我们想看看她们怎么盘头,她就动员旁边的一个大姐重新盘一下头发给我们看。

那个大姐害羞,始终不肯演示。

去看梯田的时候,问路问到一个妇女。看完梯田下来又遇到她。 “看到了梯田没有? 好看不好看?”

 是他们告诉我们这么小的地方有三个寨,有三个鼓楼,有斗牛,斗牛事怎样的一种存在;是他们告诉我们那个荒芜破败的地方是戏台---多年不用,以后可能也不会再用到的戏台。

 在这里,几乎每一步都得到他们、她们的帮助。那些瘦小的、黑瘦的、满脸皱纹的老者,他们和鼓楼一样,不仅让我感受到生活的样子,也给我很大的震撼:鼓楼、鼓楼的尘土、烟熏火燎和老人的笑容。

高增侗寨,带给我的一定远远不止这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