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东北女子的地方,就有新的江湖。
那个行色匆匆的女白领
如果说“抽烟,纹身,烫头”是曾经懵懂无知的少女时代对酷的崇拜,现在的她们,更喜欢“跑步,抄经,喝果汁”。虽然她们在时间上更适合去跳广场舞——加个小班后挤地铁到住处恰好能赶上第二批广场舞来袭。
口音已经完全听不出一丝东北风味,偶尔几个儿话音,不熟悉的朋友会以为她们就是当地人。
成为当地人,当然不可能,即便物质基础搭建完毕,出入高尖端会所,服装也与国际化看齐,但她们的内心始终缺少点什么,那玩意儿叫做——底气。
不小心买到几个烂水果、在超市被找零一大把硬币、挤地铁被人推搡了一下,等等等等,她们不会像当地人一样,据理力争也要“把道理讲明白”。
她们大多不会为自己讨回权益。这不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智慧,这是被父母教育的“出门在外,吃亏是福”的习惯性忍让。
或许这里终究是外面。逢年过节,东北女白领们纷纷北上,回到无辜的故土,这里有一锅出和酸菜,这里有凛冽的酒和畅快的大哭大笑,这里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同学们,这里有老铁和哥们儿,这里有渐渐变老的爸妈。这里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沉溺,但欲望像是海啸,她们没见过海啸。
几天之后,依然会逃回到北上广,白领们内心涌动着一个念头,再待一年,再看看咋整。
出租车飞驰在北三环的夜色里,万家灯火都与她们无关,世界只剩下车窗上倒映的一张不再年轻的脸。年少许诺的那些关于梦想的话,终究飘散在风里,无疾而终。
女主播的小礼物
如果说那些每天靠着颜值和才艺收获“兰博基尼”“游艇”的网红女主播们是各类直播平台的台柱子,那么来自东北的女主播们则将“网红”的光圈发扬光大,有大数据表明,东北女主播占据直播行业的半壁江山。
各类污段子频频,搔首弄姿的博取眼球,虽然也会被骂,但她们知道,这是本事,也是赚钱的门路。
“老铁双击666”“感谢宝宝送来的小礼物”每天说上千句,可能也早都腻了。颜值和才华最好都有点儿才能混得不错,东北女主播们自带喜感,唠嗑是一个必备技能。
当然,如果实在没有,还可以出其不意,亮出绝技——
比如,一口吃掉猪肘子,一口气喝完十瓶白酒,胸口碎大石……你可能觉得惨不忍睹,甚至荒诞,然而月入百万的传奇还在上演,她们不能输。
她们有她们的江湖。撕逼上热门,互相派黑粉扰乱秩序,等等,生存之残酷也不必多说。但对于屏幕上忽然出现价值上千元的炫彩车队,那句感谢,是真心实意的。
理发店里洗头的姑娘
在这里,她们没有名字,每个员工或者说是学徒都被编号,像球场上的冲锋陷阵的男人们一样,不过这里无需智勇双全,随时应战,大多时候,理发店考验的是你的耐力和勤劳。“8号,带客人洗头!”
在她们手里,洗了数以万计的头,那种从油腻洗到清爽的感觉,渐渐让她们习以为常,更多时候,她们觉得客人们像是一种动物。
她们大多来自四线小县城,中专或者技校毕业,一起长大的姑娘们大多都已经结婚生子,虽然她们今年才22岁。她们服务的时候喜欢闲聊,当然,这是老板的的命令,闲聊让客人觉得时间不那么漫长。
她们跟你聊工作,会直愣愣地问“一个月开多少钱啊”。
烧烤店剥蒜老妹儿
二十岁的凤霞在这里算是大龄服务员了,店里十七八岁的小姑娘都叫她“霞姐”,只有老板喜欢叫她“凤姐”,凤霞当然知道网络红人凤姐,但她更喜欢寒暑假电视总放的《红楼梦》里的凤姐,泼辣的性格以及聪明的头脑都让凤霞佩服,更重要的是,这个凤姐不缺钱。
天气逐渐炎热,生意就会不错,客人们喜欢用“量大实惠”来形容东北菜,但在凤霞看来,其实东北菜就一个特色——咸。
对了,凤霞很喜欢在清晨看烧烤店的一地狼藉,她觉得,这很像人生。关于未来,她想得很明确:再赚两年钱,回老家也开个烧烤店,名字就叫——凤姐烧烤店。
夜幕下的×××
这里除了东北老妹儿,还有四川小妹,湖南小妹,广东小妹。在这一排排小妹里,你很难发现小丹。不是因为太普通了,而是这儿统一的超短裙和黑直长发总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灯红酒绿,夜夜笙歌,严格来说这里算是夜总会。这里从来不乱搞男女关系,这里从来只有单纯的赤裸裸的“关系”。
几十亿的生意在那些吐出烟圈里被搞定了,小丹见的太多了。她不像圈里的其他女孩儿,拼了命的勾搭所谓的高富帅,她的眼神总有些出离。她们说小丹是个复杂的人。
这个城市里没有一个人知道小丹的过去。或许离婚了,或许辍学了,或许…或许根本没有任何或许,她和无数个东北小妹一样,仅仅叫小丹罢了。
只有在安静的白天,小丹会去空荡荡的包间里唱一首歌:我滴老家,就在那个屯儿,我是那个屯儿里土生土长滴银,那屯子不咋大啊,有山有水有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