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9探索规避反应

规避反应很难识别,但它无时不在。

是否有点矛盾?

“今天下午老板因为我准备的一份报告批评了我,我真的非常激动——我感到压力太大了,自己必须做些什么事情,以至于我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这段文字里就有规避反应,你能发现吗?

规避反应是指对于那些自认为不愉快的事情,我们极力地进行回避、逃离、摆脱、自我麻痹或者去摧毁它们。

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就想躲避开,而不是正面接触、拥抱不愉快的事情。而正是这些逃避行为,让我们陷入抑郁,焦虑,愤怒,压力等负面情绪中。

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不要规避,有意识的用觉察保持着它们,看看它们究竟是什么?并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回应,而不是自动化的回应。

上述案例,就要进行对情绪的觉察,发现自己处在什么样的情绪中,是什么引起的,不必过多留恋事情原委,重点在将注意力回到身体上,觉察哪里有感觉,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脸微微变红等等。然后关注呼吸,关注自己的肚子,随着呼吸一鼓一收,最后,再将注意力放在全身,感受身体是什么样的感觉。

今晚看到老师发信息,建议孩子们看《敦煌》纪录片,我陪着孩子看了两集,其实心里还想着有很多任务没有完成,比如日更、看书计划、发视频等。想要把纪录片倍速播放,结果却不能成功。在看电视的同时边看自己手机,完成一些聊天、互动。

期间有过一丝焦虑,却从来没有去觉察,而是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来回避。

生活中这样的回避太多了!所以先要学会记录不悦体验。

今天我居然朝儿子大声说话了,因为他把肉夹馍撒了,洒在了车座缝里,很难清理。不是不小心,而是不专注,已经提示过他,可能会洒,还是在那里忙碌着:打扰正开车的我,从我的耳朵里拔下耳机,戴在他耳朵上,然后又从我的胳膊里绕出耳机线,后来手机又被他不小心关机了,让我手输密码,这些行为都是在我开车时进行的,我被打扰多次,会很危险,此时我已经有潜在的不安感了,最终因肉夹馍撒落而爆发。

现在写来才发现原来如此。

如果早有觉察,我会说出来“你这样做会打扰到我,我需要专注开车”。

没有觉察,就用责备来规避风险。让自己和孩子都陷入不愉快的情境中。儿子一路不跟我说话。我也反思了一路。

事后觉察,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