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者曾奇峰老师视频号上看了一个家长提问:孩子不把钱当回事,如何正确回应?
我感觉自己心里有个东西被猛的刺了一下,一股难受、懊悔的情绪涌上心头。
这不就是娃青春期时经常怼我的画面吗?
但,如今上大三的娃,前两天发微信说,想买一些夏天的衣服。
在波士顿的商场里一看,一个T恤要150多刀,在国内网上买,人民币700多元,可以买好几件。
内衣要三四十刀、比国内贵多了。
在楼下Tatte吃个早餐都要30刀。
还说妈妈,你来波士顿一趟,是不是也发现物价贵吧,我以前总说贵,你们还不相信……
以前娃说租公寓要2000多刀,我第一反应为什么不找个一千多刀的?
到了波士顿一看,一千多刀的公寓根本不适合读大学孩子居住。
公用厨房,公用厕所,公用洗衣机不说,而且都是低收入人群聚集地,吸大麻、喝酒的什么样人都有。
娃上高中时,正碰上口罩期间,我创业陷入困境,整个人情绪低迷,能量很低。
娃一要点零花钱,我就不由自主唠叨:挣钱不容易……前段时间不是给你200元了,怎么又要?……
各种怀疑、抱怨、指责,或者唠叨。
而,青春期的孩子不仅面临学习压力,还有身体发育带来的情绪波动,人际交往的困惑。
唠叨多了,娃就会怼我:没有钱干嘛生我,或者就是人家父母怎么挣钱就容易呢,孩子要钱从来不唠叨?
有朋友说,要我就说生你的时候家里有钱,后来家道中落,没有钱了,或者,你干嘛投胎我家?
孩子有情绪时说这类话,换位思考,你是孩子会怎么想?
人家都说孩子“招财猫”、“招财一个亿”,比如猫笔刀家。
怎么到咱们嘴里,孩子就成了“败家子”、“讨债鬼”……
给孩子贴上这样的负面的标签,他还会有心情努力读书,想将来工作、好好挣钱的事吗?
做父母,千万不能与孩子一般见识。
孩子怼家长时,只要我们的思维没有僵化,要马上“闭嘴”,不能退行到“孩子”状态。
与孩子怼来怼去,只图一时口舌之快,心里舒服。
如果家里经济有困难,看适合时机,跟孩子坐下来,心平气和地沟通一下,告诉他家里的财务状况。
现在,娃买东西知道货比三家,注重性价比了,但一口一句“太贵”了,我反而一点高兴不起来。
挣钱是不容易,但也可以是轻松的,这完全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感受。
同样75后,为人父母,生了三个娃,人家从来也没有觉得挣钱不容易。
从农村考上清华,又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回国教书,写了6本书,一年版税就几十万。
想想自己刚大学毕业时、从会计转销售,一年挣十几万,那时觉得挣钱挺轻松,也开心呀,咋一碰到生活困难,就把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孩子呢?
用曾老师的话,我们可以跟孩子好好谈钱,让孩子了解钱怎么来的,又怎么花的。对孩子开放所有的信息,孩子花钱会有分寸的。
暗下决心,继续修炼成长,把挣钱是开心的、轻松的,容易的感觉,慢慢传递给娃。
让娃体会到我们挣钱就是用来花的、滋养自己的。
金钱是一种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