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载:“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王子朝,原名姬朝,是东周时期周景王的庶长子。
周景王嫡子早死,因此一直在立储君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结果还没等他决定好储君人选,就因病猝死,引发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周室内乱。
周景王死后,大臣们分为几个派系。一派人支持王子姬猛,并带兵袭杀了姬朝的老师宾起,立姬猛为王。姬朝奋力反击,驱逐了姬猛,结果晋国出兵支持姬猛,护送姬猛回王都。不久姬猛病死,晋国立姬猛的弟弟王子姬匄继位,为周敬王。
周敬王元年,姬朝发兵攻入王城,周敬王逃窜到河南孟津县附近,姬朝占领王城称为西王,姬匄逃到孟津号称东王。
周敬王四年,晋国出兵驱逐姬朝,姬朝不得已撤出王都,带着人马南下楚国去寻求庇护。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子朝奔楚”的事件。
王子朝奔楚,带走了周王室的大量珍贵典籍和财宝,追随者众多,不但有当时的召、毛、尹、南宫四大家族,还包括时任周王室图书管理员的老子。
结果走在半路,姬朝一行发现楚国也正处于权力争夺中,只好在半路上的南阳西鄂一带停了下来,等待时机。
周敬王十五年,吴楚交战,楚国大败,国都郢被吴国攻破,灭国在即。周敬王趁机派刺客在楚地刺杀了姬朝,这批影响深远的典籍从此不知所踪。
由于先秦时期的等级制度十分严格,文书典籍限制只有王室或得到授权的人才有资格翻阅,流传范围很小,保存的数量也很有限,造成知识分子多出自贵族,而平民阶层却很难有学习的机会。虽然这种限制对统治阶级很有利,但万一统治阶级不慎丢失了这些资料,那么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不幸的是,这些经历几千年岁月传承不绝的上古文明资料,在王子朝奔楚后,真的成为了千古绝唱。中华文明自此形成断崖,诸多典籍遗失,使夏商周及以前的历史记录统统消失,只剩下只言片语的传说,给中国历史及世界文明史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
这批神秘的典籍给后世留下了无尽传说。据说老子的《道德经》就源自对这批典籍的感悟,上古奇书《山海经》只是王子朝等人为这批典籍中的《山海图》编的索引。
周王朝失去典籍以后,文化传承不再,造成了礼崩乐坏的后果。没办法周王室只好在全天下征集图书,一时间涌现出大量作家,加上有部分王子朝带走的典籍流落民间,竟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最后打破了几千年来王室垄断知识的局面,使中华文化开始进入民间,成就了后世无数辉煌。
当时著名学者孔子因为资料缺失,搜集的诗经不全,只好把一些残缺的删去,重新编定成册。后人误以为孔子为“去其繁,取可施于礼义。”实际上是诗经原篇已丢失,不得已而为之。孔子在50岁的时候终于在民间找到遗失已久的《易经》,他兴奋地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批典籍因为从楚地流出,间接造成了“惟楚有材”,使楚地在历史上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
2000多年过去了,在河南省南阳市鸭河工区焦庄村晁庄,一个名叫“不见冢”的古墓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经过年代鉴定,这个古墓时间和王子朝奔楚的年代相近,冢名“不见”,暗藏深意,隐隐指向王子朝。时至今日,考古学家继续努力发掘,寄希望于有朝一日能找那批传说中遗失的古籍典藏,使上古历史大白于天下。
一个偶然的王子朝奔楚事件,却意外改变了历史走向,彻底埋葬了中华上古文明,在文化废墟中激发了四书五经等新国学的诞生。如同一只微不足道的蝴蝶,在一次不经意的振翅中影响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走向,卷起无数惊涛骇浪,让人伏案长叹。鸡蛋最好不要只放在一个篮子里,篮子如果砸了,鸡蛋也会砸得稀烂,再次装满的鸡蛋也不再是原来的鸡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