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女儿拿着在网上买的蚕宝宝蹦跳着回家,亮晶晶的眼睛里盛着整个春天的期待。那些蠕动的小生命蜷缩在嫩绿桑叶上,像撒落的星星碎屑,我和她趴在纸箱前数了整整半小时,连呼吸都放得极轻。
可事与愿违,精心调配的温度湿度没能留住这些脆弱的生命。某天清晨,女儿颤抖着指着不再动弹的蚕宝宝,睫毛上的泪珠比露水还重。我蹲下身把她搂进怀里,碎发间飘着桑叶的清香,却盖不住满心的挫败。那个春天,我们把蚕宝宝埋在楼下的石榴树下,看着花苞在风里摇晃,像无数欲言又止的叹息。
今年初春,当女儿在网上刷到蚕卵时,我几乎条件反射地想拒绝。但她拿着平板的手微微发抖,小声说:“妈妈,这次我们再试试好不好?”屏幕蓝光映着她期待的脸,我突然想起去年她偷偷在笔记本上画满的养蚕计划,每一页都标注着“要更细心”。
蚕卵寄来时裹在棉花里,像撒落的黑芝麻。女儿把它们郑重地放在阳光能照到的窗台,每天用铅笔在日历上画圈计数。等待孵化的日子里,她反复翻看养蚕手册,连我都记住了“蚁蚕要吃最嫩的桑叶背面”“不能用手直接触碰”。某个清晨,她突然尖叫着把我拽到窗前——米粒大的幼虫正在蠕动,黑褐色的身体泛着微光,像重新点亮的小灯。
现在的纸箱里,蚕宝宝们正贪婪地啃食桑叶,沙沙声像春雨落在屋檐。女儿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清理粪便,用镊子夹起干枯的桑叶时,动作比去年稳重许多。那些曾经失败的阴影,正在这些细微的坚持中渐渐消散。或许生命的意义,本就藏在一次又一次的破茧尝试里,而我们,都在学着和春天一起,重新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