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篇第十五章】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想这是大家所熟悉的了。

然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跟“文”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卫国大夫孔圉(yǔ)死后,被追封的谥号是“文”,子贡问老师这是为什么。

百度百科: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孔圉何以能担当这个“文”字呢?

孔子认为,他天性聪颖、敏捷、灵活,并且还热爱学习;不仅如此,他的学习态度还非常谦逊,他能够放低身份,向身份、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习。孔圉就是凭借这优良品德而获得“文”的谥号的。

朱熹在注《论语》时也曾说,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天性聪敏的人往往不太好学;地位比较高的人往往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

而孔圉却突破了这个一般情况,他天性聪敏却好学,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也不以为耻。孔圉了不起,孔圉的修养很高。

孔圉作为上层阶级的代表,其“较高的自我修养”是被孔子认可和提倡的。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孔子的难得之处在于是对上层阶级(统治阶级)提出道德要求。

因此可以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是统治阶级提升自我修养的要求之一。做到了这一要求,才配称得上“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