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热情,点燃了冬季的泰学校园

      “每周一文”是据德班简书的编读互动版块儿,意在与教师和家长共同交流教育经验、教学技巧心得,讨论孩子成长路上的热点话题,实现共同成长。

      为展示我校教育教学及新课改的成果,增进家长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情况及孩子在校表现的了解,特搭建社区、家长、学校间友谊的桥梁,协调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总结近期各班级教育教学情况,研判后期教育教学重点,学校决定于12月8日、9日举行“校园开放日”活动,本次开放日活动拟定为四个环节:文化课课堂展示、趣味数学、艺体展示和国学经典。

      冬日的早晨,天空中游过几朵逍遥的云,鲜亮的阳光射透云层,晨风淡淡微送,送来清澈的凉爽。约摸8:30,家长们陆陆续续走进课室,透过孩子们的微表情,可以看出每个人的紧张和兴奋,或许都是想让自己的家长看见自己最好的一面。从数学到语文,从课堂静心训练到小组探究学习再到学队展示,同学们或思索,或交流,或板演……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家长专注的目光、认真的思索、微笑的回应、满眼的爱意与幸福都是对孩子进步成长的欣喜和感动,这其中也充满了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无限感谢。教学课堂中,家长朋友切身感受了泰学改革后的教育理念、尊重快乐的学习氛围。

以“兴趣”之桨助推学生“思维”远航

      “数学为什么有趣?就是因为要思考,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会的。”8日下午的趣味数学汇报展示,更是让泰学家长眼前一亮。本学期,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植入了专注力训练、舒尔特表训练(数独训练)、扑克牌思维速算、24点等等。从起初的两分钟到一分半钟再到现在的三十秒、十几秒;九宫格数独从一级难度到二级、三级难度的进阶成长,无不紧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从画出来的思维导图到算出来的神算手再到剪出来的数学味,我们都能从中感受到数学领域中独特的美。即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美,也有“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的拨云见日之妙。

      班级有两个同学每到空余时间就会做数独,即使不断填错,擦掉重填,他们也觉得特别有趣。我也时常看到负责教育教学的方惠校长,她的小背包里随时都带着一本数独书,随处可坐,随时可练习。如果说把现存的公式交给学生再让他做题,我想就失去了数学中自我探究的趣味性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培养思维。数学要思考,有时就会出现错误,有了错误再思考,最后解决问题,得到结论,学生自身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愉悦感,就会培养起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有了兴趣就会刻苦学习。

      数学课堂注重思维的培养,英语课堂则注重社交能力的培养。本学期学校注重课程设置,关注每个孩子,课程多元,作业形式多变。通过经典英语电影欣赏、英语歌曲鉴赏、英语趣配音等,让学生感受到英文的魅力;英语手抄报、贺卡的制作,让学生在动手中爱上英语;英语知识趣味有奖竞赛、课本剧表演、英语点读点背等,让英语课堂丰富有趣。这些趣味性强和实效性强的系列活动,不仅让英语走进每个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还打破了一个课件、一个老师、一支粉笔的灌输式教育,孩子们在游戏激励加分中积极参与,在每个有效的教学情景活动中都学有所得,使“要我学习”衍变为“我要学习”。

更新作业方式,为双减落地夯实基础

      “双减”之后,教育圈中的每个学校都不再躺平,努力地改革重组,目的是为了还时间给孩子,还健康给孩子,还自主成长给孩子,让个性的主体能被唤醒,而不是让你我“任性挥霍”。只有认清“双减”的意志与愿景,每个学科才会结合学科特性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该怎么办”。

        拿语文学科来讲,回家的周末作业不再是单一的试卷、抄默词语、课文等,中高年级段形成了“跨学科式项目作业”。如十一假期中的观影《长津湖》(写观影感受)、我为祖国献祝福(歌曲)、理想照耀中国(手抄报)、行走中的中国(以PPT形式汇报旅行见闻)等;如十一月份的“让城市在爱中醒来”、“社区行学”等,孩子们用脚步丈量温暖的城市,用看见致敬可爱的劳动者。

作业形式的变革改变了学科的重复性、机械性与枯燥性,还使孩子从单一的抄抄写写中解放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

营造五彩校园,为减负增质擦亮底色

        如何唤醒沉睡的学校教育?如何唤醒孩子的学习内驱力?泰学学校为我们开出来一剂良方——习字、阅读、国画、吟诵、武术、舞蹈、科技……

        晨诵、午写、暮读,共读共写生活,读经典成为师生生活的主旋律。

      《学记》中有语: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其意为:课外不习杂曲,课内就学不好琴瑟;课外不习歌咏,课内就学不好诗;课外补习洒扫、应对、进退等杂事,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外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努力进修,休息的时候尽兴玩弄杂艺。

以美培元、以美育人,充分挖掘各个学科中独具特色的美育点,如发现书法文化美,让学生用音乐、舞蹈及书法融合,来展现书写的苍劲、书写的意境等等,在学与用的元素融合中培养学生爱国、审美、创新能力。又如:每一日体育锻炼的花式进行,周一与周三的跳绳、花式跳绳,周二与周四的体能训练、技能训练,使单一枯燥的体育训练从此生活化、美化、趣味化进行。

      培育真正德行一致,杜绝知德不行德的两张皮现象,重在一个行字。本次艺体汇报,我们感受到了青春靓丽的少女们带来的《灯火里的中国》,我们感知到了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的泼墨生香;一曲《抚琴烟雨中》,情满“萱草”间的唯美柔情;

一场《千字文武术操》,经典点读点背的国学力量。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无不撼动着我们在场的每个人,短短的三个月,罗浮山泰学学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敢为人先,一次又一次完善了自成一体的国学课程架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古人总结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国学则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诵读国学经典,弘扬民族气概;彰显华夏文明,展示自我风采。

      我们从一、六年级诵读的《道德经》中明晰了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有君子就有小人,有困难就会有机遇。当我们认识这一自然规律后,面对人生中的万事万物,就会释然很多,也就会坦然面对人生路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不会违背自然规律做事情,不会违背教育规律做事情,更不会违背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顺应自然而生,顺势向上生长,利用规律的恒定性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们从三、五年级的《论语》诵读中学会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一定要知此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从二、四年级的《易经》展示中知晓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聪明的人,总是善于养精蓄锐,并且在默默等待时机,一旦机会来了,必然能因时乘便,做出一番事业。时也,运也,命也,如此。

      我们从教师方阵集体背诵的《学记》获知:古人把引导看成能否为人师的一个先决条件,视为衡量教师是否善教的重要尺度,作为一名师者,必须懂得“导”之兴衰的关键所在。在古人眼里,引导启发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而新课程标准则告诉我们:教的本质在利导。其特点是:要相机点拨,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力腾飞。《学记》堪称是一篇用美文写成的教学论著,我对十大原则里的“和易以思”与“长善救失”原则深有体会,这两条原则使我更加清楚地体会到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重要性。

      《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经》教会我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经典同源,我们更收悉了《向善的力量》。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里面有人生的沧桑,有历史的印记,还蕴含着生命的真谛。从国学学习中,我们品读着圣人与智者的叮嘱,从一件小事、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事物中慢慢渗透,它教会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教会我们明辨事非。在国学经典的浸润洗礼中,我们不断地领悟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同时也引领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一首诗:“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孩子的一部分。”好学校的确要给孩子衍生出生长的创造力,让校园里流淌着教育的幸福与温度,让每一位孩子汲取着知识 的“奶”和“蜜”。

      开放日结束了,究竟何谓“泰学之道”?想必每位泰学家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学校画像,教师画像,教育画像。是的,教而有道,学而有术;教而有爱,学而有心。这便是泰学之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