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习第35天《公孙丑上 凡九章》3.7

《孟子》学习第35天《公孙丑上 凡九章》3.7

原文阅读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字词注释

[1] 矢人:造箭的人。函人:造铠甲的人。

[2] 巫:医。匠:制造棺椁的木工。

[3] 里:处。

[4] 御:阻挡。

[5] 由:通“犹”,就像。


译文参考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更不仁爱吗?造箭的人唯恐箭不伤人,造铠甲的人唯恐人受伤。巫医和木匠也是这样。所以选择谋生之术不可不慎重。孔子说:‘与仁者相处是美好的。不选择与仁者共处,怎么能说是聪明呢?’仁是上天最高贵的爵位,是人们安逸的住所。没有人阻挡却不行仁,是不聪明的。不仁不智,无礼无义,只能被他人奴役。被人奴役而以此为耻,就好像造弓的以造弓为耻,造箭的以造箭为耻。如果以此为耻,不如行仁。实行仁义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要端正姿势然后开弓,箭射出去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反过来审察自己的不足罢了。”


核心内容解读

        本章从看似矛盾、对立的两对职业人说起,通过对比不同职业者的心态,揭示职业选择对道德取向的影响,阐发了择仁、处仁、行仁之重要。

        文章首先摆出两对矛盾:造弓箭的人难道说比造盔甲的人更不仁吗?造弓箭的人唯恐造出来的弓箭不能伤人,弓箭越锋利,杀伤力越大,越说明他干得好;造盔甲的人唯恐造出来的盔甲使人受伤,他造的盔甲越坚实,穿盔甲的人受伤的程度就越轻微。造箭者的职业目标是让箭更锋利,因此“唯恐不伤人”。这并非他们本性不仁,而是职业特性使然。制甲者的职责是保护人免受伤害,因此“唯恐伤人”。两者的道德表现差异源于职业分工。

        治病的巫医和造棺材的木工也是这个道理:巫医以救人为业,唯恐治不好病人之病,利人之生;造棺材的工匠则唯恐死的人少,利人之死。棺匠(木工)因售卖棺材而间接“利人之死”。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矢人、匠人本非不如函人、巫医之仁,只是由此看来,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谋生手段是不能不慎重的呀!孟子借此说明,人的道德并非完全由先天决定,职业环境会潜移默化影响人的道德判断。  这里,孟子并非否定职业本身,而是提醒世人:若发现职业与道德冲突(如“耻为役”),应像“仁者如射”一样,先反思自身是否践行了仁德,而非怨天尤人。 孔子曾言“择不处仁,焉得智”,孟子进一步将“仁”称为“天之尊爵”,认为仁德是最高价值标准,选择职业时应以是否符合仁德为准则。

同样,后天环境也很重要。若长期处于不仁的环境中,再善良的人也可能偏离正道。

      简要地说,孟子在这一章中论说的核心是“仁”,表达了三层意思:

      其一,择仁而居。从矢人与函人、巫与匠之职业说起,提出“术不可不慎”,职业选择对人性有潜在形塑作用,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又因孔子之言“里仁为美”,强调人要择仁、处仁,要选择仁的职业和有仁厚之俗的地方,择不处仁,是最不明智和愚蠢的。

        其二,为仁由己。是不是行仁,关键在你自己。要知仁行仁。要了解:仁,是上天所与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适的居处;行仁,是不会遇到阻碍的,做不做,全由你自己,而你不去做,那是最愚蠢的。

      其三,行仁先正己。通过“仁者如射”的隐喻,构建了道德实践的自我完善之道。正如射箭,正己而后发。正己是先端正自己的内在修为,后发是展开外在行为,再 结果反思机制方面则要反求诸己。自己做仁人,再去行仁,叫己仁而后行仁。做得不好,不要去抱怨和嫉妒,而是应该反省自问,在“正己”上找原因,三思而后行。

      此章集中体现了孟子思想中“即现实而超越”的特质,将日常经验升华为道德哲学命题,为现代人处理职业伦理与价值选择问题提供古典智慧参照。


背景知识介绍

孟子思想中的反求诸己(上)

        孟子通过人性论,建立了道德自律学说,确立了人的道德尊严,为人的内在自由指出了一条道路,同时也为人的幸福指出了方向。

在孟子的心目中,幸福并不是以外在的富贵为标准,恰恰相反,是以实现自己的人性,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即快乐为最大的幸福。这一点与孔子是一脉相承的。

怎样才能实现人生的最大幸福呢?孟子提出的根本方法就是“反求诸己”,即求之于内心,而不是向外追求,既不是追求物质财富,也不是追求最大权力。幸福是人人渴望并追求的,每一种哲学都有自己的幸福观,都要回答什么是幸福以及提出实现幸福的方法。孔子、孟子所建立的儒家哲学也不例外。但是,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向内而不是向外,是内求而不是外求。正如冯友兰先生早就说过的,中国哲学是“直接地在人心之内寻求善和幸福”,既不是通过信仰上帝,也不是通过“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以得到幸福。在今天的社会里,人们的幸福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有人却深有体会地说道,“金钱和财富只是身外之物,并不能换来幸福”。这一人生智慧,正是从儒家哲学中得来的,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说出的。

孟子说: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在孟子看来,荣辱是由人的内在德性(仁)决定的。人有仁德,就会受到尊重,如无仁德,则会受到耻辱,因此,要以完成自己的仁德来求得尊荣。人人都愿意得到尊荣而不是耻辱,但是,如果不培养自己的仁德,就等于厌恶潮湿却又居住在低洼之地一样,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无论祸还是福,无不是由自己求来的。《诗经》中所说的永远配合天命,自己寻求幸福,以及《尚书·太甲》中所说的天降灾害,犹可躲避,自己作孽,则无处逃脱,都在说明,幸福就在自己心里,不在别处。“永配天命”是就实现人性而言的,当然是靠自己求得幸福;“自作孽”则是弃善从恶,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必然是自遭祸殃。

如何与人相处,能不能得到别人的回报,有没有愉快感、幸福感,只能求之于自己,不能求之于别人。以德相处,则报之以德,以仁相向,则报之以仁,同时也就得到了应有的尊严,感受到精神的快乐。

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同“犹”)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里仁”者“居仁”,即居于仁德。“美”就是好,就是快乐,也就是幸福。孟子用“天之尊爵,人之安宅”形容仁,正说明仁德才是人的尊严和幸福之所在,“尊爵”代表尊严,“安宅”代表幸福,不过,这既不是人间的爵位,也不是有形的深宅大院,而是天所给予的德性,这才是精神上的安居之所。孔子和孟子都不反对掌握知识,获取财富(只要合于“义”),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人生的智慧,是以仁为基础的,而仁是由自己决定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如果无人阻止而自己不仁,那就是不智。人如果不仁不智,又无礼无义,就只能做别人的仆役。仆役是无幸福可言的。作了仆役而又以仆役为耻,就好比造弓之人以造弓为耻,造箭之人以造箭为耻,这是怪不得别人的,因为这是由自己选择的。如果真以此为耻,就只有“为仁”,即实践仁德。实践仁德就如同射箭一样,射箭之人只有端正自己的心态,然后才能发箭,如果发而不中,则不能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有“反求诸己”即自躬自省而已。

“反求诸己”也就是“反求诸心”,“反求诸心”是为了“存心”,即存养心中之性(仁义礼智)。人能存养心中之性,便能得到最大的幸福,即天人合一之乐,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便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享受到心中之乐。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08年12月

《四书解读全集(共6册)》,陈来;王志民 主编,齐鲁书社·中文在线,2022年9月

《孟子通释》,李景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万丽华 蓝旭 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1月

《孟子与中国文化(修订版)》,杨泽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