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当前的热门话题,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借助AI写作倒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心血来潮,我也试着给DeepSeek发了一篇自己写的文章,让其修改和润色。指令为“原文+这篇文章是写的公众号文,请加以修改和润色”。
在进行24秒的深度思考后,AI分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公众号文的特点,给出了表达方式、诗句引用、情感表达、修辞手法和标题上的修改建议,并总结出润色的重点。接着便生成了新的文章。
文章修改后,每一个句式单拎出来都是词藻华丽、生动形象,组合到一起却味同嚼蜡,并且完全失了个人风格。整篇文章可以说佳句频出,但读起来非常生硬。情感表达不流畅,也没有温度,已经无法与强烈的思想情感挂钩,违背了我写文的最初意愿。相较之下,我还是喜欢原来的文章。把两篇文章发给另一个人看,也是同样的感受。
《文心》中指出:写作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面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景物的状况,内部的经验是作文说话的人对于景物的感想。外面的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内部的经验却各人不同。也就是说,作者写出的文既有对事物的客观认知,也有个体的主观感受。而主观感受的产生,与个人的生活经验、阅历和情感体验等息息相关,所以说写作是一件相当个性化的事情。
而AI依托的是大数据,AI写作也是通过对巨量资料的分析和筛选生成的文章,它可以将符合指令的所有华丽词藻和优美语句都用上,但它没有感情,行文中体现不出情绪的流动性,也无法与人产生情感链接,因此更像是好词佳句和各类修辞手法的简单堆叠,显得冗余而浮夸,颇有点炫技的味道。尽管它对原文的分析和修改建议是比较准确的,但依然无法写出符合作者心境的文字。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类情感之丰富、之细腻程度,都超乎想象,是AI模仿不来的。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除了有渊博的学识,更源于对事物更细致的观察和更深入的思考,这是AI做不到的。
但需要肯定的是,AI的确为人类创作带来了很多便利。无论是给出的思考方向,还是最终生成的作品,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若能将AI灵活运用于日常办公,将其训练到与工作需求高度适配的程度,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职场伴侣。
只是,无论AI多么强大,都不能过度依赖,任何时候都应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写作也是如此,善学习、多积累、常思考,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我们的大脑才是最强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