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潮湿天朦胧,旱季炙热赛蒸笼。
万物生长无停歇,一年三季旱雨冬。
书接上回。
从我们出发的5月时就说这里是雨季了,但到现在仍没有一丝的雨,每天早上起来都看到那么阳光灿烂的新的一天。偶尔你会看到遥远处有一大片乌云,如果是一直延续到大地的,那说明那里一定是在下雨了,而且非常大的雨,大朵乌云的下延变淡或无,则是雨歇了。如果赶上这雨,你不用担心,因为要么一会就过去了,要么当你走出这片云,就没有任何雨过的迹象了。即使你发现自己身处雨中,当你抬头观天时,在广阔的天际,一定会在某个方向上发现太阳依然在光芒万丈地普照着人间。
缅甸旱季里,一切都变得很慢,就连时间都热得懒得前行。常呆坐庭院,望阳光明媚,广阔天空上定格的云卷,花香草木绿,万籁寂静,旁无杂事与打扰,那样的一份恬淡,舒缓,悠闲。因为懒睡不起早,所以只能下工时看到远处广袤旷野尽头的夕阳晚霞,云朵万千变化,被染得万紫千红,美轮美奂,宁静而美好。然,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小老马呆望美景,扬头斯鸣,或说时光如梭,人生太匆匆,“一事无成人渐老”;或说岁月静好,泰然黄昏后,享受人生每个阶段的美丽;或说人生无常,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不同,尽管向前行就好;或说人生只是流年……呆,呆坐,呆望眼,也许这也是一种境界——无欲无求无为。
6月底,终于通过了第一台的测试,中午休息过后要赶回原地进行下一步工作。这一天,早上还是一片阳光明媚,可下午却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乌云低压下山头,更难见到的是辽阔天际已经被乌云所占据,甚至找不到一块可以透射阳光的亮处,天边闪电频现,继而大雨磅礴,看不见对面的山脉,世界被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雨季到来了?不知是喜是忧,但就是这样年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我们在雨中踏上归程,而当地的人们已经在雨水和泥地里踢起了足球,街边有人在雨里洗得痛快,且将身与衣一并洗了,享受初雨的快乐,也有雨露的滋润吧。后来找了一次大雨时候,我着寸布跑到雨中,让大雨浇个够,淋遍全身,透凉清爽,体会动物享受雨露的滋味。大雨足足下了半小时才小下来,灯下飞虫满地,taukte和壁虎开始大吃特吃起来,大蜈蚣满地爬,蝎子、青蛙四处走,远处传来不同、不知名的叫声,还听说各种动物如蛇等都会在雨后出来活动,真的是有些怕怕的。
以为缅甸只有旱季与雨季两个季节,但在聊天中了解到这里是三个季节,雨季、夏季和冬季,当然,他们的冬季完全不是我国东北的飘雪的寒冬般,而是更加的凉爽宜人的季节。我们所在的地方处于缅甸北部,仍在旱季,白天高温可达40.2度,室内开着空调的温度也只能降到28度左右,我们已经热得难耐了,而缅甸人依然在烈日下劳作无妨。我们看到大片的土地仍未耕种,也许是在等待着什么季节吧,或许是他们食无多,可以自给而不多劳。南部临海,可能已经开始了雨季。雨季的到来,又会让一切生机勃勃。冬季对于缅甸和热带的人们苦不堪言,他们最怕冷,低于25度,就会令人们非常不舒适,但冬季最低温度也只25度,某些北部山区冬季温度可达0度,难耐却无雪。植物,动物或人类都是不断生长着的,此番花谢,又新开放更多;叶子将老,又长出新嫩芽;新陈代谢加快,指甲一周一剪,头发半个月要修……
虽说中国是四季,每季三个月,在缅甸是三季,每季四个月,但终归同样是一年,一定也是播种,收获,储藏的全过程。不管三季还是四季,就这样吧,把一切交回自然,尊重“道”与“德”。
三季可能有三季的好——穿两季的衣服过一年;吃的少,真没劲。缅甸人如此。呵呵。见一个小饭盒,没多少饭和菜,却可以三人同吃,而且用同一个勺子,邀请我们品尝,我们看着难以下咽。他们更多时是用手抓饭吃的。
四季可能有四季的好——看一年四季的风景;吃的多,真有劲。我国人干活有力,天热,干活出汗,人人头上顶条毛巾,就是这个山西“范”,也如偷地雷的人。在动作过程试验时,他们几个头顶白毛巾工作,就好像是电影里演的那种偷地雷的家伙。
或许四季可以领略更多风景,或许三季不必承受更多风霜。
故事一则:一天,孔子的门生在门外扫地,碰到一位来访者。来访者自认学识渊博,考一考门生一个问题:“一年有几季?”
门生说:“四季呀。”
来访者说:“你错了,是三季。”
门生不解,怎么一年成三季呢?于是说:“应该是四季。”
来访者说:“咱们打个赌,如果你输了给我磕三个头;如果我输了给你磕四个头。”
正当门生和来访者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孔子从屋里走了出来,说:“一年是三季呀!快快来给他磕三个头。”
门生无可奈何,只好跪地磕了三个头。来访者得到满意的回答后,得意忘形,扬长而去。
门生感到很委屈,说:“一年明明是四季,那里是三季呢。”
孔子对门生说:“你看他全身穿着绿色的衣服,好像是一只蚱蜢。蚱蜢是春天生,秋天死,它不知道有冬季。你同蚱蜢争辩,他能听得懂吗?”
是呀,蚱蜢怎么能知道一年有四季呢?可是,像蚱蜢一样的人不知有多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历来为人们曲解,其实孔子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这事应该他人知道的,你就说知道,不该他人知道的,就是你知道,也要说不知道。就像前面的故事,蚂蚱不知道一年四季,你又何必非让他知道一年是四季呢?
世间皆道理,唯有参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