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内卷”阵痛:中国光伏产业的自律与企稳之路

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与随之而来的“内卷式”竞争后,中国光伏行业正迎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过去一年多,产能过剩与价格战曾让整个产业链备受压力。然而,通过行业内部的协同努力与主动自律,市场开始呈现出积极的企稳信号。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信息,一系列数据显示,这场深刻的行业调整正逐步取得成效,产业发展开始回归理性轨道。


01、高速扩张下的“阵痛”:产能过剩与价格探底

过去数年,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国内政策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光伏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实现了规模上的飞速发展。从多晶硅到组件,整个产业链的产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然而,当供给增长的速度远超终端需求的增速时,供需失衡的矛盾便集中爆发。

这种失衡直接导致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为了争夺有限的订单,企业之间掀起了激烈的价格战,产品报价一度跌破成本线,行业“内卷”现象愈演愈烈。这种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竞争模式,不仅让众多企业经营承压,也为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市场亟待一场秩序的重塑。


02、从无序到有序:行业自律的艰难破局

面对全行业性的困境,单纯依靠市场“无形的手”进行调节已显得迟缓且痛苦。在此背景下,由行业协会牵头、骨干企业参与的行业自律行动应运而生。这标志着行业从单打独斗的无序竞争,开始转向协同发展的有序治理。

这场自律行动的核心,并非简单的价格同盟,而是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健康的市场环境。通过倡导企业合理规划产能、避免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以及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行业内部逐渐形成了维护市场秩序的共识。企业间的沟通与协作,成为化解此轮行业风险的关键。


03、多维数据验证:市场趋稳的积极信号

经过一年多的协同努力,光伏行业的自律成效已在市场数据上得到多维度验证。产品价格的逐渐稳定,是市场回归理性的最直接体现。从招投标市场来看,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10月期间跟踪的144个项目中,中标的组件均价整体呈现出稳中略有提升的态势,显示出非理性低价竞标的现象得到遏制。

在现货市场,产业链主要环节的价格也同步回暖。同期数据显示,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的现货平均价格均出现了小幅上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市场预期的“晴雨表”,多晶硅期货的均价上涨了近20%,这表明多晶硅价格低于成本销售的局面得到了显著改善,市场信心正在逐步修复。

总体来看,中国光伏行业通过一场深刻的自我调整,成功遏制了“内卷式”竞争带来的下滑势头,市场正逐步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价格的企稳回升,不仅是行业自律取得成效的证明,也为企业留出了修复盈利和加码研发的宝贵空间。未来,行业的行稳致远仍需产业链上下游的凝心聚力,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将发展的重心真正落脚于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从而在全球能源变革中持续巩固领先优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