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系列之——《蝶恋花 密州上元》试教

下午第二节课试教,直到下午第一课才有时间进教室问一下预习情况。结果还是相当满意的,预习单做得很认真,连平时不写作业的那个女孩子也写满了。我着重看了预习单四五两题,几乎我想到的学生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

期待这课堂中学生精彩的表现,更期待这堂宋词课给他们带来学习的热情和“对比”这一方法结构。

然而,课堂中的沉闷是我所不能预料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几乎只有那几个孩子在思考,其余都没有动脑子,只是坐着,看着,我叫了几个不举手的,平时应该都会说的,可是今天他们沉默了,完全沉默了。

今天的周三的家庭作业就是让他们都写一写关于对这首词的学后感,我想知道他们究竟是学到了还是啥也没有学到。

结果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文章有非常明显的分水岭,一半学生是从网上摘抄的,几乎大部分语言都不是自己的,有的抄写解释,有的抄写这首词的鉴赏,还有的抄写创作背景。另一半则完全是自己所写,有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有对苏轼人生观的再解释,更有自己学习中归纳出来的方法。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对课堂上大家的表现点评,甚至说道我课堂上的微笑都变得尴尬了。

好吧,他们是懂我的,可是我真的不能理解他们的思维和言行为何不能统一起来。也许他们就是适合考试做题的一类,他们只善于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一群。我教了三年依然没有把他们点燃,是不是都是我的错?

评课的时候,同事们是留给面子的:

二年级组评费菊媛老师执教的《蝶恋花密州上元》:

一、诗化的教学语言,给学生美的享受。

诗化的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如浴春风,费老师老师用有“温度”的诗意语言再现了密州上元时的情景,用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整个课堂充满诗意、平和而又自然。

二、注重多元整合。

教师注重了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和新旧知识的整合,互相融通,组成知识环。讲解词句时候,联系学生学过的诗词,和本首词的词句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变通引用。有助于学生理解、积累语言。

三、关注学生,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

费老师的课堂是安静的、平和的。因为课堂需要“安静”,表面的浮华不利师生的深度交流,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从整个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关注学生落到实处,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观察学生的讨论状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没有回答到点上,老师并没有急躁而是静静地等待,无形中还渗透了学习习惯,另外从课堂中学生有逻辑性的评价语也体现出了平时学习方法的培养非常到位。

三年级组评课:费老师的课在生生,师生互动上有如下亮点:

一在小组合作时,学生能一下子就找到方法——上下阙对比,在揭示杭州密州两地的不同之处时,在同一角度上,生生之间可能由于语言表达的角度或者方式不同,造成了表述不一样,这个时候学生就及时举手向老师请教,包括学生不理解诗句的含义时,也是如此,学生的思维含量很大,老师也是及时指导,极大地推进了小组合作的质量。

二通过小组来填表格,但填表格不是目的,在对比后能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心情,再把词读出感情来,会让整个课堂更有语文味,更具诗意气质。并且,小组中的合作朗读,能让之前没有发挥很大作用的学困生融入朗读之中,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自信心。

困惑:由于本诗比较难以理解,课堂时间也有限,造成了生生互动,组间互动也不是很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动呢?

情趣、灵动、向美的诗意语文课堂

(六年级评费菊媛老师执教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1.从课的设计、师的课堂语言、课堂风格我们感受到的是费老师非常高的诗词素养,给人美的享受,让人仰望。

2.费老师课的设计中很注意课堂的情趣的营造,比如在感受词的格律美时设计让学生用常州话来读韵脚、读词,一下就让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如果能先让学生自读感受、互动感受一下,学生学得会更有情趣。比如对比阅读环节,以学生熟知的诗词名句来理解词意,这其实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课堂充满情趣。再比如后面的吟诵环节,如果有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来吟诵的话,肯定会有让人惊喜的表现。

2.费老师的这节课充满向美元素。我们可以感受到词的格律之美、词的节奏之美、词的意境之美、词的创作技巧之美,还可以通过学生对词的理解感悟,对词写作背景的了解,充分感受到词人充溢词的字里行间的对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之美。另外从学生对比阅读过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课堂的生成之美,互动之美。

3.这节课因为容量大,难度大,学生的情绪没有能够调动出来,所以灵动有所欠缺,所以我们组提出一下以下重建建议:(1)时间可压缩,如对蝶恋花这一词牌的了解可简化,老师的行课及推进也可快一些。(2)对整首词大意的理解还是要交流一下,可以降低对比阅读时的难度。(3)对比阅读时补充的内容可精选。


傍晚,凤娇问我要反思,说实话,真的没法写,因为我满脑子都是重新备课。可是无论如何还是在下班前敲出几百字给她交差,想着以后再慢慢写。其实这种思维就是懒惰的表现,只是给自己找一个理由。

《蝶恋花密州上元》教学反思

从来没有尝试过上词,给自己一个挑战,更给学校的诗词教学开拓一条新的教学之路。

我想沿用古诗的教学套路,把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朗读——理解——吟诵——拓展。这样的版块教学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对于词的教学该如何突破并创新?我想应该从词牌、词的独特性、词与诗的联系等方面展开。

备课的时候,我反复思量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希望有我自己的特色,有学校诗教的特色,更应该有学生学习的特色,可是如何体现,如何突破原有的状况?

词牌的教学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从学过的词牌说起,再到蝶恋花的来历,摒弃传统的老师讲解,用阅读提取信息的方式完全放手让学生学习。四个要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猜测词牌的表达情感,凸显苏轼的与众不同。

朗读分层次,让学生从不同的朗读中收获不断提升。并学会利用注释自己学习,利用讨论解决难题。

放弃一一对应的翻译理解,形成整体的诗意化感悟,充分用对比阅读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从上下阕的词中找出杭州与密州的不同,理解融于其中,情感、人物品质在对比中提升概括。可是此处拓展过多,时间耗费太长。

吟诵的时间太短,学校特色未能展现,我想的美好在现实中卡壳。反思时间的分配,反思环节的紧凑,反思目标的达成,我想我可以从学生立场再次考虑。

希望周五的教学能让学生收获更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