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和单田芳

        最近一两年知识付费火了,尤其是读书类的服务,比如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读书板块等等。这些产品通过转述人的转述,将一些好书的内容精华压缩到2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那些平时没有大块时间读一本完整书目的都市白领们一个更有效的方式获取知识。

        比较有代表性人物的就是罗振宇和樊登了。尤其是罗振宇,从早年的《逻辑思维》到《跨年演》讲再到《得到》,有人说罗振宇开创并推动了知识付费这个全新的行业。其实知识付费这个行业并不是什么新时代的产物,自古有之,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评书”。

罗永浩

        早在《墨子·耕柱》篇中就有记载:“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这是说书一词最早的出现;而以说书者的说法:评书起源于东周时期,周庄王是评书的祖师爷。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到了民国,评书迎来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评书更是涌现了一批技艺精湛、深受欢迎的评书演员,如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等。

        不管撂地也好还是在茶馆,说书先生们大多是以说名著故事为主,比如《三国》《水浒》等等,也有极少数说书先生在冥国时期说市政新闻或者干脆有说报纸的;当时的人们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听书便是他们一个主要的知识来源;听先生讲天南海北说古今中外,来扩充自己的视野知识;不过当时的人们不是像现在,现在的人们是没时间读书,才去听书;当时的人们却是因为太闲了,加上阅读书籍并不是那么方便,所以才去花大把的时间听书。一般的说书先生在评书里都会加入一些包袱,所谓万象归春;就像在的罗胖或樊登也时不时的在说书过程中加入一些段子。

        撂地的说书的挣多挣少全是自己的,要是在茶馆说书就要和茶馆掌柜的分账了,三七开四六开,全看说书先生的名气;这和现在的平台抽成类似,好比吴军老师在得到开了一个《硅谷来信》的专栏和单田芳老师在茶馆挂出《白眉大侠》的水牌子没有任何区别。不同的是只是罗振宇这个茶馆掌柜的也偶尔客串一下说书人。

        大家都爱尊称说书人一声“先生”,也就是老师的意思;听一套评书不敢说高台教化但也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所以这个先生加的也确实没问题,就好比现在哪哪都爱叫个老师一样,不同的是现在的老师叫的太廉价,tony pony 都能是老师。遍地都是老师。

        但是,说书先生最终也只是艺人,打把势卖艺,养家糊口而已。可是现在的一些知识传销中毒者却忘了这点,他们忘了罗胖们“艺人”的身份,把一些他们认可的老师的话奉为人生信条,认为学习了所有得到的专栏就能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得到”,每天问一句,今天你得到了吗?殊不知,你听三百遍《三国》你也不能成为曹操。知识付费很好,但是千万别中毒,不妨把他们当做是单田芳的《白眉大侠》,闲暇时刻听上一段,能够学到一些知识和人生哲理当然更好,学不到也能愉悦身心。而且还有一部分人买了付费知识后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这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张口闭口得到迭代,仿佛不喷几个名词就不会说话,这显然也是把评书当了现实,听了一段《三侠五义》就想去皇宫盗宝,结果也好不到哪去。

单田芳

        就之前和现在的说书人的艺术造诣而言,现在的罗胖樊登相比单田芳田连元等大师们还差一大截;本人听过罗胖和樊登讲的《人类简史》,基本上差不多,甚至连其中的笑点段子都一样。反观大师们的语言艺术造诣,老一辈更胜一筹。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现在所谓的知识付费,就是一种评书听评书该用怎样的心态大家都很清楚;千万别把这些知识二道贩子咀嚼过的知识营养当学问去做。每天半小时读读原著,其实更有营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