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的时候说“你心理有问题”,绝对是一句骂人的话,文明点说“你心理有问题”,粗俗点“你有病吧”。被骂的人绝对不会承认,一定会怼回去“你才有问题呢”,“你才有病呢”。
不好意思,其实每个人难免都有点心理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病”。
《内在疗愈》的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法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在长时间的探索之后总结了几点,我觉得很有意思。
一是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这样说的确让人更能够接受,是人都有弱点和软肋,之前看过的武侠小说也常写到这一点。
二是那些“活得很好”的人都是能够与自己的弱点和平共处的人。就是和自己和解,允许自己,包容自己,也允许别人,也包容别人,不纠结,不拧巴,自然活得好。
三是一想到自己不是唯一一个在生活中有问题的人,心里就会舒服许多。你不孤独,每个问题都能找到好多存在这些问题的人,你觉得只有你自己,那是因为你没有发现而已。
四是我们应该关注一下别人是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这说的不就是学习模仿吗,NLP就是模仿成功人士,主要是模仿成功人士的思想、心态。
《内》书中讲述了很多位心理医生面对心理问题时的亲身经历,有些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身上十分常见的,比如精神紧张、焦虑以及抑郁。
不是说心理医生容易出现问题,而是他们作为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困难和苦恼,也会有意志消沉的时候。心理医生更能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并且面对,坦然分享,而很多人有问题却不自知。
书中分了四个部分,从“谁都逃不掉的心理问题”,到如何“自我和解与自我平衡”,再到如何“在人际关系中绽放自我”,最后发现“只有你自己可以救你自己”。
一、谁都逃不掉的心理问题
即便是心理医生也难逃此劫,心理医生是否一定比自己的病人过得好,并不是这样,他们也有着各自的困难和苦恼。
要做一名好的心理医生,首先不可或缺的就是专业知识,而且面对病人时,自己的情绪不能太差。
尼采曾写道:“很多人不能挣脱自己的枷锁,却能做他朋友的解放者。”但这个道理用在心理医生身上并不合适。他们至少首先克服自己的弱点。
书中讲的就是心理医生如何克服自己的问题,并使其更加有效的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斯特凡尼.奥兰曾经深受抑郁症的困扰,她积极治疗,详细描述了自己治疗的过程,以及如何巩固预防复发的经验。
她谈到在治疗的过程中接触到两种疗法,对她帮助很大。一个是EMDR疗法,另一个是MBCT疗法。
EMDR可译为“眼动心身重建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创伤事件引起的心理疾病。我们大部分人的记忆,无论是积极的、中性的还是消极的,通常都会存储在长期记忆中。
有时我们会想起一段糟糕的记忆,我们会感到不快,但并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而有些糟糕的记忆,无论年代多么久远,一旦记起,就会激发非常强烈的情绪反应。
事实上,这些痛苦的记忆并没有妥善的储存在长期记忆中,而是残存在它们发生时的那种“原始状态”里,这种状态还附带着当时的情景、当时的消极思想以及当时的身心感受。想起它就会重新经历一遍噩梦,它会持续干扰我们的生活。
这种疗法可以对痛苦的记忆再加工,剔除附着在痛苦回忆中的消极情感,就像是一次乘火车的经历,出发时,车上满载着消极的货物,每到一站,患者就会卸下一部分货物。
与此同时,积极的货物也一点点被搬到车上来......旅程结束时,不愉快的回忆也就被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不再干扰患者的现在和未来。
这让我想起NLP放下对过去的评判练习中,对事件的评判进行转换,当然这个练习应该是针对普通的评判,而EMDR疗法是针对痛苦记忆的整个疗程。
MBCT疗法(内观认知疗法),就是正念,主动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实自身的感受变化,并不对此做出任何判断。而它与我们身体的“自动驾驶状态”是正相反的。
我们的大脑就是不断产生念头的机器,你可以选择顺着这些念头反复的想下去,想的更深更远,也可以选择就让这些念头待在那儿,并不陷入其中,将自己的注意力拉回对感官、肌肉和呼吸的正念上来。
我们要学会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无论它是否令我们感到愉快。如果我们能首先通过不进行任何评价和干涉的观察来接受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感官的短暂性,那我们就会更容易接受事物原本的样子。
她通过实践更加确信疗法的有效性,并积极推广。
正念练习已经越来越广泛的被宣传,因为练习应用方便,很多企业也会建议员工进行练习。
邦雅曼.舍恩多尔夫心理医生提到了他如何和内心做斗争,曾经他是毒品上瘾,后来慢慢走到了心理咨询师的道路上来。
他曾经以为内心斗争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放弃了内心斗争以后,他才能把精力放在推动自己实践人生价值的方向上。
他说放下斗争的武器,循序渐进地驯服自己的内心感受,到最后感受就变成了他的朋友。
内心的斗争就是内耗,纠结,是用脑权衡,这很累人,冥想正念就是练习回到现实,尊重自己的感受。我们用脑权衡利弊,觉得应该这样或那样,但做了并不舒服,只是在完成任务。
邦雅曼医生在长期内心斗争,甚至毒品上瘾后,最终找寻到自我成长之路,不再用脑,更注重感受。
二、自我和解与自我平衡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战胜的不只有艰难的时刻,还有一些小小的心理缺陷,焦虑,羞愧感,恐惧和疑心等。我们要一辈子不停的建立和保持心理平衡,虽然这活不轻松,不过幸好这件事情做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血管疾病专家,法国戒烟学科先驱吉尔贝.拉格吕在谈论如何无惧衰老和死亡一篇中,也说死亡是人类避讳的话题。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天生的。
人类一旦产生自我意识,同时对身边的人以及自己生活群体里的人也产生意识后,就会出现这种对死亡的恐惧。
我们的生命总是不可避免的流逝着,我们会感觉时间在加速,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越走越快,这种感觉其实是一种生物学上的事实。
衰老会被含蓄的叫做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就愉快接受,就像咏梅说她的皱纹都是岁月的馈赠。
如今医美已经很普遍,我常去的理发店里都开始可以打水光针了。身边同龄人也有一些做医美的,更多的是年轻人很热衷,甚至不到三十岁就开始定期医美。
看来女人无论多大都担心衰老,当然不想衰老就多运动,保持年轻心态。但与我们长久以来的观念正相反,脑功能的衰退并不是不可抗拒的。
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的数量会减少,但研究表明有两种生理过程可以弥补神经细胞的缺失。神经发生:就是神经干细胞可发展出新的神经细胞;神经重构:很多神经连接可通过外部刺激建立。
事实上大脑是最能抵抗衰老的人体器官,不过这种抵抗只能通过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来实现。
一是尽可能避免接触一切对神经元造成损害的有毒物质,尤其是酒精,同时也要注意预防血管老化,因为这可能对脑部血管造成损伤,而大脑又必须依靠脑部血管输送氧气才能保持正常运转。
二是更重要的是要经常锻炼你的大脑,正所谓用进废退,当然有很多方法可以锻炼大脑,所以我们要有工作,可以出于自己的爱好,也可以是继续为了做贡献。身体有多老,人就有多老,大脑的年龄最能说明问题。
在放松冥想这一章,心理医生多米尼.克塞尔旺提到了要训练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那么其中他最中意的四类技巧是:呼吸技巧,身体的放松,正念疗法和直观化。
直观化,就是如果我必须要做一件我害怕去做的事情,以前可能会不停的思考去分析这件事情。
应该试着把自己放到这种情形中去将它直观化,以此来减轻它的负面影响,那么有些人直观化情景的能力很强,有些人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到。
这种在大脑中旅行的能力,带给我们不仅是感官的直观化和心灵的庇护,它还能帮助我们走出停滞不前的状态,克服恐惧,让我们更富有创造力,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人交流。
直观化类似于“白日梦”的形式,将自己置身于那些我们平时无法处理的情形中去。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愉悦的感官享受,还能放飞我们的想象力,使其成为我们进行自我心理训练的虚拟场地。
三、在人际关系中绽放自我
我们说人是孤独的,向外求不如向内求,达到内心的平衡和自己和解。然而,人类又是群体动物,个体在关系中寻找幸福。
想想幸福的瞬间,是不是不止会有一张笑脸,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很快乐,那是小确幸。但关系中有很多“滋味”,生活会让我们逐一品尝。
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医生布律诺科尔兹,写到欣赏自己的不完美就是自我揭露。
他承认在碰到新的或者是出乎意料的情形,会产生一种想把缺点和软肋的表现掩盖或许隐藏起来的欲望。其实它们都是人类的本性而已,那么当注意到这一点,有时候不必要去隐藏。
我们没必要追求完美,自我揭露有诸多好处,摆脱恐惧心理,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好的认识自己,与他人更加坦诚相待,更富有同情心。
总之,有一长串的好处,一是终结双重的痛苦,二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三是进步和自我完善,四是学着谈论自己的强项和成功。
这让我想起在NLP导师班自嘲的演讲。不必事事争个高低,在与人谈话时,有人会很敏感,对方稍微有点不同建议,便高声反复辩解,以保持自己的完美形象。
我发现当我示弱,承认自己某方面不行,不仅不会被说,往往对方会帮我找理由。没有人能事事做得好,不强求自己,真实面对就好。
犯罪受害者研究所心理创伤中心的负责人,精神科医生奥萝尔.萨布罗谈到情感同化是最好的沟通术,就是感同身受。
情感同化是我们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感觉。
奇怪的是,情感同化是在我们经历过痛苦后才形成的,经历过痛苦,仔细体味痛苦所引起的感受,观察自己痛苦的结果对他人的影响。
这一切让我们可以理解他人遭受的痛苦,无论引起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尼采有一句话“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坚强”。诚然,痛苦是一种能够使我们成长的感觉,但前提必须是这种痛苦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它教会我们辨识善恶,超越自我,大步前进。
只要经受住痛苦的打击并进一步战胜它,那种感觉才会给予我们力量,我们也因此能够在以后的日子中,理解并分享他人的痛苦和情绪。
当他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也能找到合适的词语,并勇敢地将它们表达出来。
也许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情感同化让我们更加理解别人,起码让对方感觉是能够理解他,并愿意倾诉。
四、只有你自己可以救自己
我们习惯于把“生活下去”称为“个人发展”。我们做出的一切努力并不是为了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而是为了让自己感到更加清醒、安宁、愉悦、幸福以及更富有创造力,同时还能够做到实实在在地生活下去。
有时这很容易做到,有时却不是。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每次在事情结束后,你都能对自己说:我学到了一些东西,我又长大了一些。
多米尼克.赛尔旺是法国焦虑症和抑郁症协会的元老,全法最优秀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专家之一。大家都会有紧张的时候,他也不例外,甚至他曾有被“打入冷宫”的工作经历,眼睁睁的被人推出门外。
他介绍如何对抗冷遇带给他的紧张情绪。
一是坚信我并非一无是处。课题得不到认可,事实上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二是我不会封闭自己。向另一个部门的一位精神病学教授也是他的朋友吐露了自己的感受,得到了不少来自外界的倾听和支持;
三是自己的去留自己做主,不要因一时的情绪去决定;
四是从外部寻找解压的出路,和孩子们进行大量的运动,听听音乐等等。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过这样那样艰难的时刻,通常情况下,我们既要努力摆脱内心产生的这种不公平感,又要勇于面对眼下的境况,并从外部寻找办法去放松自己,最好能做到自我解脱,重新来过。
将接受与实现疗法引入法国的先驱之一,心理学家邦雅曼.舍恩分享了安东尼的经历。
安东尼三十岁,是一名珠宝匠,有着一双异常灵巧的双手,三年前,他骑摩托车发生事故,头部重重的撞到了车道上,住院观察后,安东尼回到家中,重新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几周后,他忽然感到头部和肩部的肌肉一阵紧张,他的头部渐渐歪向右侧,颈部和右肩处的肌肉发生了剧烈的痉挛,接下来的几周,发生这种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医生为他进行了肌肉和神经测试,未能检测出其症状的生理原因,甚至不能确定他的斜颈是否跟那次事故有关。后来医生建议他接受心理治疗,来到了作者这里。
安东尼没有患上心理疾病,一开始他们的治疗没见成效,安东尼越来越封闭,精神状态也明显低迷,心情也变得很糟糕,他由于生理原因,逐渐陷入了抑郁的痛苦旋涡。
在经过多种治疗方法,没有明显效果的情况下,作者向安东尼推荐接受和实现疗法(ACT),该疗法旨在培养患者接受现实并建立人生价值的能力。
带着身体障碍朝着人生价值前进,从现在开始行动,不再坐等痊愈的那一天。在不断的努力下,安东尼能够碰触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内心世界了,慢慢的做出了很多改变。
安东尼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仍然有着严重的身体障碍,但他已经重新踏上了值得一搏的人生之路,重拾起生活的意义,寻找自我价值。
“我是谁”的我字是个动词,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一样,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也不一样。
邓晓芒老师在《哲学起步》中谈到“我是谁”时说:人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是个活的,要搞清楚我是谁,必须要等着瞧。
就是看我们自己下一步怎么做。未来对我们来说,并不是要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而是我们要主动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