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很远,主观很近

photo by 七七

每个做PM的肯定都被「教育」过要用数据说话,以事实依据为判断条件,来决策产品的发展。每一个功能新增、设计改动背后,必须要有令人信服的逻辑支撑,产品理论、设计法则,这些都是客观可用的论据。

然而,要说做产品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呐,未必。

从0到1的产品,还未上线,没有数据,第一版要上哪些功能,设计方案选哪一个,并没有多少客观的东西来支撑。大部分判断都来自于PM的个人见解,TA对这个产品的规划,几乎都是人的主观意志体现。

一旦有主观成分参杂,必然会有意见相左。每人的产品观、对事物价值的理解不尽相同,主观看法难分谁对谁错,这种情况下,一个产品有多个PM话,几乎是一场灾难。幸运点,强势方拍下其他人;大多时候,谁也说服不了谁,产品这么「虚」的事,没人敢拍胸脯说「我的一定成」,更别说产品过程变数太多,对结果的影响程度不一。

对产品最好的方案,往往在拉锯中被揉成各方利益妥协的畸形儿...

即便勉强上了线,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过来提出方案的人还会被质疑,丧失信任。这种做产品的方式,PM如陷泥潭,不挣扎是眼睁睁看自己死,一挣扎是死得更快...

尽管「主观」在产品发展中如此强势,「客观」依然是做产品决策的基础原则。

客观意味着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需要的才有做的价值。客观则是要尊重用户行为,而不臆造用户场景,产品可以有主观策略去设计使用路径、方法,但在用户真实的使用过程中,是契合还是偏离,最终都有数据事实评判。

对成型产品来说,优化、调整、改进等这些小幅度的产品改变,更多需要基于客观分析来决策,哪里用的多,哪里流失高,可以说事实简单、证据明确,毋须多费唇舌。

如果是一个早期探索性产品,并没有积累多少可靠的客观资料情况下,主观决策则直接影响这个产品的生死。这种产品,严重依赖PM(老板)的主观判断,也只能依赖人的经验、见解。不同的产品决策组合,选择哪一个方案更快有效,说好听点是「尝试」,说残酷点就是「赌一把」,谁来掷这个骰子都一样。

还有一种是懒惰,产品人不愿意用客观力量来推动产品。要做大量枯燥的数据分析,花上一两周去调研整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科研精神」。尤其是已有产品经验的人,遇到同类产品问题,直接从过往经历中抽出一个类似方案,这是常态。不会考虑那么多基因、架构的差异性,结果当然是打脸的多,经验反而成了包袱。

其实区分客观、主观来做产品,是理智派的做法,绝大多数PM是这个体系下。当然,还有另一卦的「感性派」,这些人做产品主要靠感觉,共情能力超过一般人,有天赋,也有专业训练而来。

感性派更多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在感受用户场景上敏锐细致,一般这样的人做出来的产品,不论体量成败,至少在用户情感体验方面是很有意思的。



题图来自艺术云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