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最伟大的先驱者!

     看完电影《八佰》后,一直想到电影讲述的地点“四行仓库”去参观。清明前夕,终于仔仔细细地去感受了这场战役现场。选这个时候去,首先是一直有个愿望要去参观。其次,在清明节,也是去祭奠这次战役中的壮士们。 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堍的光复路1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五层建筑,由中国金融界的“北四行”即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造的货物仓库,建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

走近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积达1800余平方米的仓库西墙,又称“弹孔墙”,炮孔巨大,弹孔如麻,述说着420余位壮士宁死不屈的悲壮故事! 进门走近序厅,展示的是当时“八百壮士”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给家人留下的遗书家信,正中央展示的巨幅家书,是谢晋元将军写给妻子的家书,一封封遗书组成了爱国主义的精神长城,与祖国的大好河山交相辉映。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分为“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不朽丰碑”四个主题。纪念馆采用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期,1937年10月26日晚,国民革命军第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1营官兵420余人(报界宣称“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

 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中国军队孤军奋战,誓死不退,激战四天四夜,击退了敌人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数十次进攻。与此同时,上海人民也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支持和鼓励着壮士。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把慰问品、药品源源不断地送入了四行仓库,支持壮士们抗击日军。战至30日,守军接到了撤退命令,30日24时开始,中国守军冲出重围,退入英租界。这次英勇作战,中国军队以寡敌众,共毙日军200余名,自己仅伤亡30余人,胜利完成了任务。

上述内容,电影《八佰》都有了真实的演绎,那这些退入英租界的官兵的以后的命运又如何呢?

 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开始撤离四行仓库,途径西藏北路曲阜路口碉堡,遇日军阻击,到10月31日上午8时许经浙江路桥,到达公共租界跑马总会(现在的人民广场),准备从沪西方向归队,继续与日军作战,但租界当局迫于日军的威胁,违背诺言,收缴了他们的武器,于当天上午10时许,被租界当局送往胶州路兵营,12时许,“八百壮士”全部到达胶州路兵营(也就是叫孤军营)。

租界当局摄于日方压力,不敢释放孤军归队,同时也拒绝了日方关于引渡的无理要求。这样,“八百壮士”被羁留在孤军营。孤军营占地数十亩,地面坑坑洼洼,垃圾满地,住房十分简陋,营地四周铁丝网高架,由白俄士兵把守,壮士们只能在铁丝网内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俘虏营。

身处逆境,但“八百壮士”誓死抗日的信念没有动摇。壮士们把孤军营生活当成另一种形式的战斗,来到孤军营的第二天,谢晋元在接见中外记者时表示:“倭寇与我们势不两立,我们存在一天,决与倭寇拼命到底。”在条件艰苦的孤军营,壮士们在谢晋元的率领下,仍然过着严格的部队生活,早操、值勤、站岗,从不间断,并自力更生进行生产。为激发爱国热情,他们还每天举行精神升旗典礼,表达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无限忠诚。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全部撤出了上海,日军包围了租界,孤军营成为了孤岛中的孤岛,也成了上海抗战的最后精神堡垒。初期,孤军营未被限制普通人出入,上海同胞可以随便和孤军将士接触,在通往孤军营的路上,每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看望慰问孤军将士。

 1938年8月,时值上海“8•13”抗战周年纪念日,孤军向租界当局提出要求在孤军营内悬挂国旗,以示纪念。几经交涉,租界当局被迫同意升旗。11日,孤军将士举行了庄严的升旗典礼,国旗在营内飘扬。上海同胞望见,无不感动流泪。租界当局见状,害怕得罪日本人,派白俄士兵冲入孤军营,欲强行摘下国旗。手无寸铁的孤军奋力抗争,白俄士兵开枪射击,孤军为护旗当场牺牲4人,负伤11人。白俄士兵还将谢晋元等部分军官挟持到车上,拉至外滩幽禁起来。为此,孤军全体官兵绝食抗议,上海同胞罢市3天,声援孤军。17日,租界当局迫于各方压力,同意谢晋元等人回到孤军营。

“八百壮士”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在全国引起轰动,各大报纸竞相报道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发往世界各地。全国各地的民众也不断讴歌“八百壮士”的壮举,如当年流传的两部文艺作品,即1937年底首唱的歌曲《歌八百壮士》和1938年上映的电影《八百壮士》。1938年8月13日,汉口中共机关刊物《群众》周刊刊登了,纪念八一三淞沪抗战一周年的文章,并向“八百壮士”致敬。毛泽东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论新阶段》中,把“八百壮士”誉为民族革命典型之一。

 随着上海形势的变化,日伪活动日趋猖獗,他们对谢晋元等威逼利诱,企图使其变节,但谢晋元毫不动摇。1941年4月24日清晨,谢晋元率部早操时,遭被汪伪政府收买的孤军内部4名叛徒突然袭击,不幸牺牲,年仅37岁。谢晋元殉国后,孤军将士悲愤万分,噩耗传出,上海人民震惊至极。4月25日,举行遗体棺殓仪式,前往吊唁者达10万之众。中外报刊纷纷报道消息,表示哀悼。国民党政府于同年5月追授谢晋元为陆军少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1年12月闯入孤军营,拘禁了全体孤军,并将他们送往吴淞口看管,4年的孤军营生活至此结束。此后,日军对孤军进行了百般戕害,强迫孤军挖壕沟,做苦工,最后为了方便管理,日本人把他们分开管理,押往裕溪口、杭州、孝陵卫、光华门等地,甚至送往南洋、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做苦力,都从事着非人的劳动。

 日本投降后,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八百壮士”开始回来。到1946年,幸存的壮士们全部回到上海。从之前的423人,变成了100多人。这些人在谢晋元将军的墓四周搭起了棚子住了下来,守卫着谢晋元将军,当时谢晋元的墓就在孤军营里。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褒扬他“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精神,并为他重修坟墓。

解放战争爆发后,由于多数幸存的孤军将士不愿意参战而脱离了部队,失去生活来源,流落上海街头的他们只能从事低等的工作,勉强度日。直到上海解放,陈毅市长听闻了孤军将士的遭遇后,为他们特批了生活补助,并安排工作。也有一些人回到了家乡务农。

 目前420多位“四行老兵”已经全部告别了人世,但是他们的英名将被上海人民永远铭记!“八百壮士”中有200多人来自湖北省通城县,当时八一三淞沪抗战伤亡惨重,而从湖北保安五团的湖北省通城县保安大队补充了兵源。美国人海岚•里昂拍摄的一组照片里,可以看出这些壮士们稚嫩的脸庞,小的不过16、17岁,大的也不过20岁出头。通过反复比对找寻,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英名墙上,刻了323人的名字,这是到目前为止“八百壮士”最全名单,墙上的空白处是目前尚未找到姓名的壮士。

 应该说“八佰壮士”们孤军营后面的岁月,比四行仓库保卫战更悲壮!他们因为国家需要抗击外敌,背井离乡来到大上海,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而这场战争只为拖延时间,不可能胜利,而他们只为牺牲而来。当接到撤退命令打红了眼的将士们,他们只想跟敌人同归于尽,抱着决死的心去守四行仓库,但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撤退,可想而知当时的心境是何等悲凉。

 从1937年10月30日24时,他们开始从四行仓库突围,到10月31日上午8时到达公共租界跑马总会(现在的人民广场),几经周折到当天中午12时许,“八百壮士”全部被送到胶州路兵营。今天这段路程从地图看也就4公里左右,开车15分钟,步行45分钟就到了,可他们整整用了一天一夜才到达。在自己的国家,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可却要听外国人的摆布,这是何等的屈辱不堪。

 从此,他们的人生因为这场保卫战而改变,他们的一生都刻上了“八百壮士”的符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颠沛流离,受尽磨难,等战争结束,绝大都数人已经客死异乡,等待他们回家的老母亲再没了他们的音信。

不管在孤军营、劳工营或是回到故乡,甚至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他们隐姓埋名,忍辱负重,但在他们的心底已经深深地刻上了“八百壮士”的烙印,往后的余生都在践行“八百壮士”这个英雄的称号。“八百壮士”的精神也将永远让后人铭记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专门提到“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近这个地方,老仓库被高楼大厦环绕着,行人悠闲地走在旁边洁净的马路上,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默默地承载着那场战争的残酷,里面宽敞的场地,仿佛时刻回荡着谢晋元团长铿锵的训话声,回响着嘈杂的枪声、炮声、人声、轰隆声……,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血腥味,那是什么样的惨烈场景啊!

 一座仓库,因为英雄的坚守,而成为民族永远的丰碑。一场战争,因为先辈的热血,而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勿忘壮士,铭记英雄。勿忘历史,共铸和平。

 西墙无言,弹孔为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