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大山里的光,光是的孩子们的诗歌

  “会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是光



0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学生时代的我们,相信对这句话既陌生又熟悉吧。在作文要求的最后一点,总是写上这样一句话。于是乎我们就形成条件反射,每当试卷发下来,全然无视最后一个要求。大家都心知肚明,什么体裁都可以,诗歌,它就是不行。

大多数的我们都没有细想,为什么呢,除了字数要求外,它究竟为何不能作为一个评判的标准呢。

中学时代我们没有时间也不愿去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时间久之,便愈觉这八个字是多余的。甚至我们压根不会看到它,即使它在那。



02 诗歌以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孩子

如今已不再是愿意提笔的年级,我们渐渐忘记它的存在。偶然间看到现代诗文集,也只觉是作者的自娱自乐。现在,我明白了,诗歌它不是多余的。

因疫情在家,某天手机收到推送,是目前很火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消息很多,比起疫情新闻,它不算什么。而就在近段时间,再次看到纪录片的推送,忍不住点开了,闲来无事,便从头开始看,短片震撼人心,第三集《长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时隔多年,我想起了诗歌,仿佛一个被我尘封多年的故事。

是的,诗歌,一个被作文体裁排除的故事。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诗歌篇幅以行来看,不以字来看。现代诗风格多样,在一些诗歌当中,一句话就会分成两三行。还有一些五言、七言的古诗词篇幅短,字数远达不到写作要求。或许这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原因。我们没有想到不以分数来判定诗歌写得好与坏其实是对诗歌的一种保护。

诗歌它是一个具有强烈主观情绪的载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即使有再多的共情,读诗人和写诗人之间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

或许,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却能改变一个人。它偷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写诗人最大的尊敬。





03 诗歌是孩子心中温暖的陪伴

纪录片中记录了大山里孩子的诗歌。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仍然阻挡不了他们渴望有光,心存诗歌。

闭上眼,他们用心记录生活,感受自然,倾听自己的呼吸声。写下了一首首与众不同的诗歌,他们没有受到过多的限制,自由想象给了他们无尽的灵感。

  “种子

  被埋在大雪下

  安静发芽

  老枯树

  在夜里

  长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

  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长大

  ......”


以诗为友,诉说心事,朴实浪漫,表达感情。他们和诗歌成为了好朋友。

或活泼,或天真,或忧愁,或思念,没有标准答案,万物皆诗歌,他就在我们身边。

依稀记得学生时代只写过一首诗,因为是老师布置的题目。当时自己思考犹豫了很久,才勉强写下。现今发现字里行间满是扭捏,没有感受任何语言,情感。

反观孩子们的诗,是那么清新自然。读完不自觉走进了他们的世界,简单而不平凡,想对他们说:“孩子们,别停下”。

万物皆诗,趁着时光未老。闭上眼,抚摸自然,闻闻春天,用心感受诗歌。它,依旧在那!



文字:壹刻YK

图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与公众号“是光诗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