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和诸葛亮
刘备是曹操亲点的英雄,那当然是英雄了。如果说曹操的“白手起家”多少还是有些家世背景支持的话,那刘备发家绝对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白手起家了。这么说吧,曹操当年好歹算是京城里的知名人士,刘备大概只能算是县城里面的“名流”,两个人之间的差距起码在三级以上。如果不是生逢乱世,他们二位能产生交集的可能性怕是微乎其微的。以这样的身份和出身最后成为蜀汉皇帝,当然够得上英雄的称号。
这个英雄的称号真不是白给的,这是刘备一刀一枪的实干拼搏出来的。刘备的经历远比曹操来得艰难困苦的多,当然,考虑到两人身世的巨大差距,这个结果也是自然的。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一直到大概公元215年,刘备从刘璋手里取得了益州,才算是第一次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根据地。时年,刘备55岁。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出道以来,一直是这么自称的,时人也这么认为。据现在的考证,老刘家的这个世系传承是存疑的。但这也就是刘备仅有的政治资源了。和他名义上的先祖刘邦一样,刘备也是宽厚仁慈,善于接纳,百折不挠的人。和刘邦的任性洒脱不太一样的是,刘备是一个秉承道义立身的人。这恐怕也是无奈之举,不管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当时的时政角度出发,如果无法给予别人利益的保护,结成紧密的利益集团,那么恐怕也就只能竖起道义的大旗了。
总之,在乱世之中匡扶汉室江山,也就是匡扶自己的江山,是刘备必须也只能坚守的原则。即便刘备想向曹操一样奉行效率更高的功利主义,门都没有,没钱没粮,你拿什么去功利啊。其实也好,汉末三国的这场乱世争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曹操的实际和刘备的道义之争,只不过刘备所承担的责任原本似乎更应该由袁绍来担当罢了。
两种路线谈不上什么高下之分,各有特点而已。道义的坚持固然有了原则性,但同时也就受到了这种原则的束缚,在灵活性上显然是比不过功利主义的。尤其是在人才的使用上,刘备集团的高干们团结性很强,毕竟大家都有共同的理想,或者话再说的露骨一点,都是出身低微的苦命人,不联合起来和地主老财们干还能有别的出路吗?用现在的话讲,只有一穷二白的无产阶级才具有最坚定的革命性。刘备就是靠着这一点打造了一支铁军,一只经历了无数失败和颠沛流离, 还能不分崩离析的核心力量。包括但不限于我们今天通过三国演义所熟知的关羽,张飞,赵云等等。
最后,再来说说刘备的参谋长,后来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先生。如果你要问一个中国人,谁是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大概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会说,诸葛亮。所以,文学艺术是特别伟大的。其实,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是不看重聪明的,甚至多少认为过分的聪明是有害的。诸葛亮真正能够在后世中国千古流芳,凭借的主要是他的忠诚,他的著名的【出师表】。
那么,他到底在那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事件当中干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查一下诸葛亮同志的简历,基本上就一目了然了。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身。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诸葛亮19岁,隐居隆中。
公元207年,三顾茅庐,隆中对,诸葛亮26岁。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27岁,刘备幕僚。
此前说过,官渡之战是当时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性战役。这时诸葛亮同志还基本上是个孩子,显然不会有什么作为。接下来,决定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发生时,诸葛亮也就刚刚进入刘备集团而已,这样的资历,再加上30岁不到的年纪,试问在如此一个决定整个组织生死的重大事件面前,诸葛亮能有多少发言权呢?历史事实是,即便到赤壁之战胜利后,诸葛亮也只是被刘备封了一个军师中郎将而已,这个职位在幕僚杂官里比当时众多的杂号将军还要更低一些。
最后,就以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略文件,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的实际内容来看,我想稍微具备一些判断力的人恐怕都能得出结论,当时任何一个有基本头脑,思路还算清晰,对局势有所了解的普通知识分子都能提出这样的构想,因为这基本上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这就像我们现在都相信中国一定会复兴一样,因为这是常识,关键是怎么做的问题。
以刘备的经验,和当时近50岁的年龄,他不可能被这种空疏不实的东西所打动。所以我个人只能认为,他们君臣谈的肯定是别的东西,更具体,更细致的内容,甚至是上不了桌面的各种隐私和八卦。还有就是27岁的诸葛亮所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汉室江山的怀念,以及个人忠诚的秉性,这应该才是身经百战,阅人无数,历经沧桑的刘备礼聘诸葛亮的最重要的原因。说白了,他是打算拿这个小伙子当一个可造之才去大力培养的。
渺小的历史又一次输给了伟大的艺术,让我们一起向罗贯中先生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