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豆包是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 据说,起源于山西“黄蒸”,是山西闯关东的移民传到东北的。它饱腹感强,易于抵御严寒的天气。(在东北,春节前后,—30℃,平平常常呀。)于是在东北就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习俗。
作粘豆包的材料有:大黄米,小黄米,近来也有用粘大米、粘苞米的……还有红芸豆,红小豆,……各种米磨成面,豆子烀好。
和面发酵是关键。一般都是请屯子里德高望重,脾气好的人来进行。绝不用脾气暴躁,东北人眼中的“愣头青”来和面。据说如果和面的人没选好,作出来的豆包又酸又臭,根本没法吃。你看看,作粘豆包是不是有点神秘感。
发好面,烀好豆馅后,作粘豆包的宏大工程,正式开始:
一般人家都要蒸很多豆包,于是左邻右舍都来帮忙,男女老少一齐上阵。一群妇女坐在热乎乎的炕上,一边唠家常理短,一边工作,攥馅的攥馅,包的包。小孩子可高兴了,屋里屋外,跑进跑出。几个男人负责装锅,抱柴火,烧火。烧火可是技术活,火大火小都不行。
蒸熟的豆包甜味扑鼻,人们争先品尝。蒸好的豆包,先放到室外冻好,之后装在干净的袋子里,最后一起放在外面的大缸里。
豆包是东北人的美食,人人都爱吃。我也特爱吃。可是离家多年,吃不到地地道道的家乡豆包了。有时在网上买,那味道就差多了。
想念家乡的豆包,更想念那带点神秘色彩的做豆包的宏大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