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准备读欧文.亚隆的《直视骄阳》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我粗略地读了下《直视骄阳》的《译者序》、《前言》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导论》,知道这两本书都会大篇幅地谈论死亡,尤其是《直视骄阳》这本书。于是我决定先停下来,我想先梳理一下我生命中关于死亡的印记和内心体验,然后再来读这两本书,看看我对死亡的认识到底是深刻还是肤浅,我的一些关于死亡的谜团是否能在这两本书中得到很好的解答。
说实话,我这个人,对植物的兴衰枯荣其实没有特别的感觉,虽然我也知道,在植物的一枯一荣中同样包含着生与死的辩证,但是,我总觉得,植物的生命相对于动物的生命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至少它不会像动物那样有临死前的哀嚎和抵死挣扎,所以,我从来没有从落叶中感受到死亡的悲壮,也从来不悲春伤秋,相反,我觉得,春秋两季,岁岁枯荣,反而是我兴致勃勃踏青赏秋的好季节。
可是对于动物,包括人,当我看到他们身临险境或是面对死亡时,很多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一种惊慌失措的悲鸣。
下面这些是我这么多年来大脑中一直留存的记忆非常深刻的几个例子,今天我就把它们一一呈现在这里(列举按从低级动物到高级动物的顺序,同时兼顾时间的先后顺序):
我记忆中最初的涉及到死亡的一件事是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那一年年底,村里准备杀一头黄牛过年,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镜头是,他们用一个装过“六六六”粉的大牛皮袋子套在牛的头上,蒙住牛的眼睛,然后几个大男人把牛驱赶到一个墙角,一个身强力壮的大男人举起榔头一下子击打在牛的顶棚心,接下来的我就因为不敢看而跑远了,再后来,牛死了,村里的人都很高兴地去买牛肉回家过年,我那时还很小,大概连小学也没上,头脑里也没有什么词汇,只知道不敢看,是一种什么感觉也说不清楚,但是那一幕情景却是深深地刻进了我的脑海里,到如今依然清晰,而且,即便是40多年过去了,我现在依然能准确地指出当年杀牛的位置,依然能清晰地复原当时的那个镜头,但是晚上我还是吃了那头牛的肉,而且那种吃肉的快乐很快淹过了下午的恐惧(可能是那时的物质生活实在是太贫乏了),这是第一件事。
但是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与这件事非常类似,但是我的感受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那是那一年,爷爷家养了一条狗,不知道怎么回事,那段时间老是咬村子里几户人家刚孵出来的小鸡,别人就找爷爷扯皮,几次三番,爷爷一怒之下,用绳子套在狗的脖子上要把它勒死,我和哥哥正好在家,就连忙上去劝,可是怎么也劝不住,后来,爷爷最终杀死了那只狗,狗是怎么杀死的我不知道,但是后来爷爷喊我们吃狗肉时我们坚决不吃,我们都恨爷爷做这件事非常残忍,对他的不听劝阻非常愤怒。
第三件事,是有一次,我在厨房煎鱼,几秒钟后,突然有一条鱼在锅里蹦起老高,这个现象虽然从科学上讲我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当时确实还是把我吓了一跳,那以后好长时间,我都不敢杀鱼,当然还包括鸡等在内的小动物。那期间,我记得有一次别人送了我两条黑鱼,我和老公都看着它们发愁,最后决定第二天送别人算了,结果,当天晚上,这两条黑鱼从厕所下水道里溜走了,跑的好,我和老公不仅不生气,反而都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第四件事,儿子读初中时,我们从上海邮购了两只荷兰猪,非常好玩,有一天下午,我们带它们到广场草坪上吃草,玩得非常开心,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竟发现那只雄荷兰猪不声不响地死在了笼子里,那时候,我还没有什么悲伤,只是感觉到剩余的那只雌荷兰猪从此没有的伙伴,太可怜了,没想到过了两三天,早上我们起床后,发现那只雌荷兰猪也不行了,它像人得了偏瘫一样,半边身子僵硬,已经不能动了,只有一边的腹部还有点起伏,看到那个情景,我一下子急得惊慌失措,那个时刻,孩子要上学,我和老公要上班,我拼命地要老公救它,那样子就好像它不只是一只荷兰猪,倒简直是我自已的一个孩子,这只小荷兰猪最终没能救活,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养小动物,不是不爱,而是我觉得我们那时根本没有那个能力,我对儿子说,如果我们要养一只小宠物,我们就一定得对它的生命负责任。当然,那两只荷兰猪死后,我一直在想,同是死亡,为什么我对一只荷兰猪的死亡能够比较坦然接受,而对另一只却怀有锥心之痛呢?我分析,可能是我接受不了动物临终时对我的视觉冲击。以上是记忆中关于低等动物死亡时在我内心里引起的一些感受。
关于人的死亡,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三个人。一个是我小时候的一个小伙伴,名字叫凤,12、3岁的时候,不知道得了什么病,在医院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她妈妈只好每天在家里烧香拜佛,后来还是没有挽留住。她爸爸以前是村里的会计,母亲会做裁缝,在我们那个地方条件算是比较好的,她走以后,她的妈妈非常伤心,于是别人便对她说,她女儿是到那边去当仙姑去了,她妈妈才好受了很多。她走的时候,她妈妈心疼她年纪轻轻就没有了,给她准备了很丰厚的陪葬品,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给她买了一件上等的黑呢子风衣、一床新被,还有一块手表,这块手表,在当时是羨煞了很多人的。凤就葬在我对门山坡的山南面,那天晚上,天特别黑,风又一直刮,天气特别冷,我缩在被子里,一直为她担心:天这么黑,风这么大,她一个人躺在山上是多么冷又是多么怕呀!
第二个人是我的一个不是亲姐姐胜似亲姐姐的艳姐姐,有关她的死亡对我产生的影响我在简书《姐姐》里有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艳姐姐死亡之后,其间有好长好长的时间,我觉得我的内心都再没怎么关注过死亡,虽然我时常会听姐姐或父母说村里的谁谁谁死了呀,身边的谁谁谁死了呀,甚至局里的每一名同事去世我都要亲自到场,其间也还有我的婆婆,我老公的亲哥哥,可是确切地说,都没有引起我对死亡的特别感受。可能是对于村里和身边年纪大的人,我本身也和他们不熟悉,单位的同事议论惋惜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婆婆和老公的哥哥,可能是受小时候父亲关于“生前不把孝心敬,死了何必哭灵魂”的影响,在他们生前时,我们的关系都一直处理得非常好,就像亲母女和亲兄妹一样,我孝敬婆婆,尊重兄长,从来没有让他们觉得和我在一起很难受,而且在他们心中,他们对我也非常尊重,对于他们的离去我觉得该做的我都做了,已经沒有遗憾。可是,有时候,我也在想,我妈妈在世时,我也是极力尽孝,我也应该是了无遗憾,可是为什么妈妈生前时我那么怕她离开,她走后我又时常想念得泪流满面。我揣测,可能是妈妈对我来说是有养育之恩的,我是亲眼看着她一点一点含辛菇苦、饱含深情地把我养大。人的感情是从一点一滴的互惠中累积起来的,想清了这一点,我就觉得这没有什么对不起婆婆的,相反我觉得,如果我的老公爱他的妈妈比爱我的妈妈更深一些,又或者我将来的儿媳妇爱她的爸妈比爱我更深一些,我觉得我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第三个人,就是我妈妈的死亡,关于妈妈的死亡对我造成的内在体验和影响,我在简书文章《愿母亲今后的每一天都活在春暖花开中(连载一):猝不及防的灾难————母亲病倒了》、《母亲今后的每一天都活在春暖花开中(连载二):竭尽全力的挽救————母亲,我要您好好地活下去》、《愿母亲今后的每一天都活在春暖花开中(连载三):全心全意的陪伴————母亲,愿您生命的每一天都活在春暖花开中》、《我们幸运,我们是父母的儿女,父亲的远见,母亲的支持,托起了我们飞翔的梦》、《我的父母.我的家》、《致敬母亲,您平凡的人生活出了让人感动的模样》、《这是一次悲壮的出发》、《妈妈,让我再跟您打一次电话》、《我们相识40多年》、《离约定还有十二天,您走了》、《千万次地赞美您,母亲》、《忧伤的生日》、《夜深人静,让我更加怀念以前父母双双健在的幸福时光》、《失而复得的手镯差点让我喜极而泣》、《回家“看”妈》、《我聪明的好妈妈》、《思母》、《感恩父母》、《爱妈妈我会很好地爱爸爸》、《突然间涕泪长流》、《缺口》、《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中有一些分散的叙述,今天,我想再次深入内心,寻找并捋清我所有的感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