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提醒钟会将谋反,司马昭却并不担心?

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司马昭正在研究伐蜀的计划,这时他的幕僚邵悌急匆匆地来报,面带忧色:“大人,钟会带领十万雄兵西征,他若是心生异志怎么办?他毕竟是单枪匹马,无妻无子作为人质啊。”邵悌的话语中满是担忧。

司马昭听后却是笑了,笑得颇为意味深长,他对邵悌说:“你以为我不知道这些吗?蜀国虽小,却是天下的心腹大患,让百姓夜不能寐。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摧枯拉朽的好机会,虽然有人说这块骨头难啃,但若是连这都怕了,那些智勇又从何而来?让一个胆小如鼠的人去战斗,不是送他去死是什么?钟会与我意见相同,他有担当,有决心,这就是为什么我选他去征服西蜀的原因。等他平了蜀国,即使他有心反叛,那时的局势也不会允许他轻易成功。一个失败的将领难言勇敢,一个灭亡的国家的士人难谈拯救。被震慑的人是不会和他一起造反的,而且大家都盼着早日归家,心也不会和他同在。若他真敢造反,那不过是自掘坟墓。”

后来,司马昭知道了邓艾心怀不轨,将帅军去长安。邵悌再次忧心忡忡地提到邓艾:“邓艾的兵力不及钟会,大人只需一声令下,让钟会擒拿邓艾便可,何须亲赴前线?”司马昭摇头笑道:“你怎能忘记先前的话?为何又来劝我不前往?我总是以诚相待,只要他们不背叛我,我又怎能无故猜疑?前些日子,贾充问我是否怀疑钟会,我回答说:‘假如今天派你出征,难道我就应该怀疑你吗?’贾充无言以对。我到了长安后,一切都将水落石出。”

果不其然,当司马昭踏入长安之时,钟会已命丧黄泉,一切正如司马昭所预料。他淡然一笑,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司马昭在此前必定考虑到钟会将谋反。那么他为什么不担心钟会谋反呢?原因推测有如下几点:

一、当时的蜀汉已露败相,无力倒戈

司马昭深知蜀汉国力早已衰弱,即使有人想反,也无从起力。蜀国的百姓和残余士兵已被战争的惨烈震慑,哪还有心思跟着钟会起反?而且,长久征战让魏军将士们只想着回家团圆,哪里还有心情跟着钟会去冒那个天大的风险?

二、基于对钟会必要的信任

虽然司马昭对钟会有所防备,但钟会在灭蜀之战中的表现确实亮眼。这种出色的表现让司马昭对他抱有一定的信任,认为他是可造之才而非祸乱之源。功在当代的英雄,自然有其站在台前的资格和价值。

三、对局势的深谋远虑

司马昭不是一时兴起之人,他对整个大局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掌控。他能洞察秋毫,预见到蜀汉的遗民和中原的将士不会支持钟会反叛的可能。他的这种判断,基于对人心和时势的精准把握。

四、钟会的野心有很大的局限性

确实,钟会不乏野心,并在某些时刻流露出对现状的不满。然而,司马昭认为,单靠钟会一人之力,难以形成大的风浪。司马昭可能认为,钟会的野心和不满限于个人层面,难以演变成对现有政权的实质威胁。

所以说,司马昭并不担忧钟会谋反的原因出于对当时人心、战略形势与对手的深刻洞察和精确评估。他的政治智慧和策略布局,使得他在面对钟会的潜在威胁时,能保持冷静和自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