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统不创造实质性可消费产品,它最理想的社会角色是辅助实体经济疏导社会资源(资金)。然而事实上金融系统构建了一套可以自我增值的游戏规则。以“承诺”(信用担保)为底注,金融机构为社会创造出了远超实际产品价值的购买力,多余的资金寻找能让自身增值的产业并一拥而上,在易手中不断创造新的盲目增值、新的信用和新的购买力,待这个产业不真实的价值(泡沫)触顶,就把它交到依然盲目的人手里,然后转战新行业。金融系统通过交换游戏创造了社会所无法消化的购买力,这些购买力(货币量)像注水一样进入全社会的货币池,稀释所有人手中货币的购买力。这里吊诡的地方在于,虽然他们的游戏方法不创造实际可消费产品,但是他们产生的货币却是和所有行业同质的,他们不断生产没有营养的“清水”,却可以肆意混进整个社会价值的大池子,在稀释别人财富的浓度的同时偷偷为自己的清水引入了财富。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某种制度来区分“清水”和“浓汤”?让金融衍生货币和实体价值货币产生相对汇率,把稀释隔离开来。
双货币体系可能是金融游戏和社会生产间的防火墙吗?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