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接王阳明

再次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沉思了几天,尝试着用文字画一幅王阳明的画像,终究以浅薄的理解搁浅,自知能限范围,暂且尝试做一次拼接,也算是对付一下对这本书的第一次的文字理解。

一、王阳明是谁?

1、目标明确的王阳明

1472年9月30日,王阳明出生,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念私塾,年仅11岁,在课堂上了一本正经的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吃了一惊,用当时的标准答案做出自以为是的完美回答:读书做大官。没想到王阳明对老师的回答一脸的不满意,并认真的对私塾先生说: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私塾先生口瞪目呆之后,留下突然的狂笑,然后就是“太高了太高了”的一阵打发。

但这句话,成了王阳明一生的追求,道家找不到答案,换佛家,佛家找不到答案,换儒家,换了一遍没找到答案,就玩了命的写文章,就算是守着龙场那个随时会要了小命的地方,也坚持寻找成为圣贤的答案,在持续的追求和实践中,从恪物至致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一个目标,一路求索。

2、刻意求之的王阳明

无论是剿匪还是决战朱宸濠,王阳明的军事才能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性价比极高的战争过程以及让领导充分放心的战斗结果,性价比高是用最省钱的方式获得最大的结果,让领导充分放心是不但消灭了敌人,而且从根本上解决再次出现匪患。弟子们惊诧王老师的战果、同情朝廷对王老师的不公待遇的同时,醉心于习得王老师的心血,却忘了王老师是如何成就自己的军事才能的:
1、模拟训练:王阳明为了实现经略四方的志向,投入的主旨军事模拟,苦练骑射,便览兵法,更重要的是不断的组织军事模拟,最著名的是王阳明给自己崇拜的军事天才王越修建坟墓时,来了一场现实版的军事模拟,以操练精兵的模式不断训练那群修建坟墓的农民工,结果坟墓修完了,给大明朝贡献了一只特种兵部队(虽然没拉上战场)。
2、实地考察:本着务实的精神,王阳明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着他的实地考察,充分的收集着实现他“良知”的客观信息。1486年,年仅15岁单枪匹马私自跑出居庸关,实地调查战胜蒙古人的最佳解决方案,广西剿匪期间,无论是詹师富还是池仲荣,无不“实地”了解对方的信息,一番分析判断之后,在作出最佳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3、遍访名师:一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共计296页,其中涉及到王阳明拜访道、佛、儒三家高手的人数不少于10人,而且,王阳明绝对的是有名师必造访的精神,其中,以其在九华山寻找蔡蓬头为例,这蔡蓬头好酒好菜的一顿风卷残云之后,对王阳明的问题,连续回答了三遍:尚未,王阳明依然保持足够的耐心认真的请教。

3、淡然于心的王阳明

读完《明朝那些事》,似乎整个大明朝就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那个抢皇帝位置的朱棣,能够很长时间的像个皇帝的样子,其他的似乎都有点怪癖,不幸的是都被王阳明给摊上了,不过这也许就是王阳明创立心学的外部环境吧,在这个政治斗争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无论是小到被发配到龙场当站长的不公,还是立了不世之功的平定宁王叛乱,甚至纵观王阳明一生的政治生涯,似乎都是有资本获得极高的政治地位但永远都是政治的配角,甚至是达成达官们的“工具”,朝堂上弟子们为其力争,王阳明却力劝不要再为其争功邀赏,这对于一个从小就知道要实现自己的圣贤之道,首先需要一个更大平台的王阳明而言,这种淡然于心,是一种他人难以体悟的滋味,但是,心学成就了他,依然不失让他成为千古第一人。

下篇:什么是知行合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导读: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点。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
    小播读书阅读 36,074评论 4 144
  • 好想你啊 你不在的时候 不想化妆 不想穿裙子 现在有一个蛮固定的作息 但是想做一些改变 这样可以学习久一点 天气冷...
    序诗KLB阅读 845评论 0 0
  • 第十章 日落时分,因离歌执意要绕路去镇上再租一匹马,导致日落都未到达驿站。 “看来今晚我们要露宿树林了。”夏子荆望...
    莫理我阅读 3,873评论 0 2
  • 12月22号去做了第一次B超,结果显示小宝贝一切正常,发育的很完整,有胎牙和心血管搏动,心里开心至极,悬着的心终于...
    奋斗中的小虾米阅读 1,592评论 0 0
  • 王守军随手抓起烤串向买西瓜那人扔去。那人同样始料未及,也急了。王守军向前和那人扭打在一起。手里的西瓜掉了下来,和地...
    邹靖阅读 3,122评论 0 1